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阎崇年读懂历史才能读懂故宫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5/11

01

故宫可能是中国最老的一个“网红”。年,“网红”故宫就整岁了。

作为“网红”,大家最感兴趣的是故宫的建筑和里面的藏品,以及由此开发的有趣文创产品,但我们似乎忘记了故宫背后,明清两朝年的历史风云。

-午门前,曾残留着被杖毙朝臣的血迹;-奉天门外,名臣于谦曾拯明廷于危难之际;-乾清门里,清帝御门听政,决议天下大政;-深宫中,十数万命如草芥的宫女太监;……

经常听人说,故宫始终见证着历史的进程,讲述着无声的故事。但这些无声的故事,需要有人去讲述。

上过《百家讲坛》的历史学者阎崇年就说过一次亲身经历:

某次去故宫开会,听到导游催着游客,“赶紧下一间了,哪有时间细看啊?故宫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呢!”阎崇年听到这话,心想:“不跟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的话,那故宫就是黄琉璃瓦盖的一堆房地产。”

多年后,阎崇年写了一套书,《大故宫》。

《大故宫》的出版,似乎是阎崇年对那个导游的一个遥远而正式的回应。

或者,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对于这个浮躁、焦虑时代的回应。

出版这套书的总编辑说:《大故宫》是阎老师一甲子功力积累而成的大作。

如果要问这书对大众的意义,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说得好:“《大故宫》是一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如果每个人手持一本《大故宫》到故宫参观,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了解。”

譬如,书中写到皇后居住的坤宁宫,阎崇年透过坤宁宫正门偏离故宫中轴线的现象,洞察出一个结论:

清廷在迁都北京后,将满族的宗教传统和民族习俗,带到了紫禁城的坤宁宫——使得坤宁宫既可以用于萨满祭祀,又具有皇后正宫的双重功能。

当然,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历史学者,阎崇年先生写这部书的用意,大概不止于此。

他很久之前就说过,希望读者在看了他的书之后,可以从一个王朝的成败经验中,看到对自己人生的某些借鉴意义,“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为了达到阎崇年心中的“目的”,他在写作、研究《大故宫》期间,甚至晚上做梦都是大故宫。

“我觉得故宫的价值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凝聚的一座圣殿。我尽心了,也尽力了。”

故宫依然是中国最大的文化现场:

02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故宫的官方介绍说是9.6平方米。但“每出一言,必有依据”的阎崇年觉得三希堂还要小。所以,他亲自去测量三希堂的面积,结果是4.8平方米。三希堂涉及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这三件稀世珍宝。为了写好三希堂,他特意打“飞的”到台北看《快雪时晴帖》,然后琢磨这三件作品——好在哪儿?乾隆盖了多少章?赵孟頫怎么题的?……为了对内阁大学士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他亲到张英、张廷玉这对父子宰相的家乡考察,像蒲松龄那样蹲在地头和当地人聊天,跟宰相父子的后代座谈。他发现张家六代连着出进士,其家风正是读书、积善。而他,也将这些融入到了他的文稿之中。曾有记者问他,学习历史有什么用?阎崇年回答:“历史是五千年亿万人智慧的结晶,任何个人的智慧都不会超过历史。所以,增长知识、激发智慧、以古鉴今、修身治国,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学习历史。”就以阎崇年自己而言,他在研究清朝历史的过程中,也从历史人物身上受益匪浅。比如学习,康熙每天4点就起床,念完书还要上朝,数十年如一日。而阎崇年也同样是坚持晚上10点睡觉,早晨4点起床,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的书房名为“四合书屋”,四合者,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他看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从中归纳出一个道理:凡是能够达到“四合”者,他们都是历史的成功者。03阎崇年家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北京紫禁城平面示意图。阎崇年说,这地图,自己天天看,天天琢磨。

其实,大众不知道的是,阎崇年在年第一次去过故宫后,就对故宫的一切充满好奇,这些好奇埋在心中,在他后来研究明清史时再度萌发。

那时,阎崇年每天去故宫读档案,因为保存明清两朝大量档案的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就在故宫内——他每天过去看档案,带个窝头,喝着白开水,就当午饭了。

最后,连故宫的看门人都认识他了,看到阎崇年过去,大老远就跑过去迎他。

自首次去故宫后的70多年时间里,他进出故宫超过次。

远在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他也去过八次了。

在阎崇年的认知里,“大故宫”不仅应该有紫禁城,他还首次将台北故宫、沈阳故宫、南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纳入故宫姻系。

为了研究“大故宫”,阎崇年不仅常去沈阳、承德、台湾,就连大兴安岭、贝加尔湖、库页岛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般人找不到的史料,他都有;一般人不敢讲的观点,他敢说。这背后,考验的是阎崇年深厚的学术功底。

其实,在登上《百家讲坛》前,阎崇年在历史学术圈里早已成名。

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白寿彝;白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光明日报》的创办者之一。

白先生追根溯源的治学精神,让阎崇年深受影响。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了清史的研究工作中,与美国汉学家孔飞力谈笑风生,向宣统帝家人考证过清宫细节……这一钻研,就是六十多年。

他写有《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御窑千年》等二十余本著作,发表满学、清史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中、英、法、德等多国语言,还创立了北京满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在海内外都有巨大的学术影响。

所以,要从历史角度讲故宫,阎崇年是当之无愧的一流专家。他用毕生的真才实学,证明了他说过的那句话:“要讲一碗水,必须有一桶水的准备。”

在《大故宫》里,阎崇年贯通了故宫所涉及的人物、故事、建筑、文物、历史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而这些就是“大故宫”的精髓与灵魂。

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郑欣淼曾评价说:只有把这些文物和故宫历史文化整体来研究,这一个一个的孤零零的文化,它才有了生命,有了灵气。

在阎崇年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的坚毅果敢,皇太极的勇猛进取,袁崇焕的忠烈正气,魏忠贤的狡诈奸猾……

阎崇年多次说过,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存储知识,而是一为知识,二为智慧,三为顿悟,四为圆通。

阎崇年将陈旧、固定的知识,变成了活的智慧,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教益、提升境界。

04

《大故宫》作为一本历史书籍,阎崇年大量引用、采信了第一手的资料,比如《明实录》《清实录》《李朝实录》……

这保证了所传达信息的真实、准确,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自然也提高了门槛。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从阎崇年先生的研究中获得教益,喜马拉雅力邀85岁高龄的阎崇年先生出山,录制音频版的《大故宫年风云史》。

作为“百家讲坛”的“第一坛好酒”,阎崇年讲历史的魅力自不必说。

有一次,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见到阎崇年,就像粉丝见了偶像一般说道:“我一定要告诉你,我和爱人都喜欢听你讲,每集都要看。”

更有一个观众看了阎崇年关于清史的演讲后,成长为一个故宫的工作人员。

录制《大故宫年风云史》的过程中,阎崇年虽有《大故宫》一书积累下的深厚功力,但他仍坚持写两遍稿子。

第一遍是严肃的文字稿,重要的内容都有出处。在这个稿子的基础上,会再做一个通俗的稿子,内容还是严肃的,但是用通俗的语言呈现出来。

他对自己讲述的要求是:亦事亦理,入耳入心。

在阎崇年看来,有故事,没道理,不够深刻;讲道理,没有故事,未必好听;能入耳,未必入心;既入耳,又入心,才是他的标准。

这个标准,在一个小学生观众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

讲《清十二帝疑案》期间,阎崇年收到一封信,一位家长说他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平时特别闹,但每次看到阎崇年的节目,就安静了,还拿个小本做笔记,包括清朝十二个皇帝的名字、年号、生卒年月,一一背下来。

家长来信感谢阎先生,说孩子现在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也不再闹了,连老师也感到奇怪。

对于“入心”这点,他在一个演讲中也曾谈到:“今是古的延续,古是今的由来。不了解历史,就难以深刻地认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难以准确把握历史。”

但丁在《神曲》中描写罗马史家塔西佗,说他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史学家的阎崇年追求的也正是这一点。

阎崇年就像专门摘除白内障的眼外科专家,可以帮我们看清楚这个时代。

05

为了录制长达期的音频课程——《阎崇年:大故宫年风云史》,在过去一年里,阎老师每天4点起床,闭门谢客,专心创作。

将期文稿从构思到定稿增删8次,专程飞到上海录制多分钟,终于打磨完成了这部诚意之作。

这是他的首档音频节目,也可能是封山之作。不论是老观众,还是第一次想系统了解故宫的新听众,它都将给你全新的内容体验。

首先,阎先生力图做到“自己讲得明白,观众听得明白”,从青少年到中老年,这门课适合全年龄段的每一位普通人。

其次,不同于以往阎崇年任何一次讲故宫,它以时间为线索,将明清多年历史从头细细捋来,从历史、文物、建筑、艺术等多个角度全面品读。

以故宫为视角,从明清历史看世界历史,以小见大,既有历史细节的温度,又有国际视野的关怀。

宣德炉、甜白釉、掐丝珐琅、鸡缸杯、三秋杯、雍正年窑……他还会手把手教你细品故宫的十余种艺术品,让你不光是凑热闹,还能看门道,拥有高人一等的审美情趣。

嘉靖帝为什么不愿意住皇宫而要住西苑?

天启张后在“逆天改命”成为皇后前,要经过哪些筛选?

明代的官窑瓷器中,哪个批次最好?

乾隆帝为什么喜欢在字画上盖章?

……

所有这些有趣的问题,都会在课程中一一得到解答。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故宫的上一个年,那么她的下一个年,请别再带着遗憾离开。

听阎崇年讲《大故宫年风云史》,读懂故宫,读懂明清!

上下滑动查看课程大纲

喜马拉雅·狂欢节

11月30日-12月5日期间

《阎崇年:大故宫年风云史》

原价元

狂欢节最低4折到手

↓↓↓点击阅读原文,试听订阅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