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今天是牛年的最后一天,你在忙些什么呢?是在准备年夜饭,还是走亲访友,或是忙着大扫除?也许还有人在回家路上。虽然交通工具不同、出发地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终点站——家。
这一年,有的人过得十分辛劳,有的人来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不过不管这一年经历了什么,明天开始,我们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起点。
不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觉得:年味淡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相较于看春晚,他们更热衷于盯着手机抢红包;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与其自己在家准备很多过年吃食,还不如买年夜饭来得方便。
还记得小时候,除夕夜和家人一同守岁、包饺子,和兄弟姊妹一同放的鞭炮、丢沙包,还有小心贴在门上的春联、在新年倒计时许下的心愿……
对于中国人来说,热热闹闹的,才是年呀!
毕竟,“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祭祖是为了追忆先人;长辈送的压岁钱是希望可以吉祥如意;点上灯笼一直亮到元宵,寓意着益寿延年、香火不绝;放爆竹驱赶年兽、除旧迎新;春联、年画、窗花、福字,这些小小的仪式感,也都代表了人们对来年时光的美好愿望。
而小北最期待的,就是被称作“团年饭”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一桌热腾腾的菜肴,好像我们的生活,永远这么充满欢声笑语,蒸蒸日上。
这两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家的朋友,也千万要照顾好自己,别忘了布置一下屋子、在除夕夜准备几道好菜,再和家人通个视频电话,跟好朋友互道祝福……无论如何,思念常在、牵挂常在,年味就在。
今天跟小北一起来读一读谢冕老师记忆中“年味满满”的除夕吧!
小北在这里给大家拜年啦!
别忘了文末领红包封面哦
除夕的太平宴:闽都岁时记
谢冕(选自《觅食记》)
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忙碌。她默默地筹划着,一切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止于何处,如何收尾,母亲胸有成竹。
在腊月,母亲是战士,也是指挥员(其实她能够指挥的“兵”实在有限),但更多的是亲自冲锋陷阵的战士。闽地历来重视春节,腊月的“战斗”是为了迎接春节。
腊月的第一大事是除尘。这有实际和实用的意义,更有文化象征的意义。
堆积了一年的杂物清理过后,就开始大扫除。母亲从乡下人(福州人对来自郊区农民的统称)那里买来青青翠翠的细竹枝,按照习俗用大红纸捆绑竹子的根端,扎成一把大扫帚,这就是除尘的主要工具了。
母亲就飞舞着这充满喜气的红绿相间的除尘掸子工作。她用布巾罩住她美丽的发髻,把楼檐屋角的灰尘来了个彻底大清扫。
除尘而后,开始擦地板。在迎春的所有活动中,擦地板的活最重。当年福州城乡的房舍,基本都是木结构,家家铺的都是不上油的原木长条板。所谓擦地板,就是以人工清除地板上一年的积垢。清垢的办法是用细沙沾水用力反复搓。
做这活时母亲双膝跪地,用抹布和水、和沙奋力搓擦。楼上、楼下、楼梯、临街的游廊,凡是有木板的地方,都不能遗漏。擦过,再用清水漂洗、搓干,这才安妥。
清将军门神(一对),图源沈阳故宫博物院
记忆中做这些事时,母亲是非常地劳累,却是非常地美丽。她原是农家女,劳动是熟稔的。嫁到了城里,她也习惯了城里的习俗。
扫除了,清洗了,接下来是细致一些的劳作,那就是给所有的铜器除垢。香炉、烛台、抽屉和门上的铜锁,凡是铜质器皿、物件,一处都不能漏。
这些事,母亲多半派我们做,一家姐弟在一起劳作,一起说说笑笑,也有一番乐趣。铜器除垢也有土办法,用香灰搅拌食用醋,先用湿布擦,后用干布,三遍就锃光雪亮。
年前的卫生工作结束了,此时满屋生辉,大家都喜乐。母亲没有停歇,她开始有条不紊地,也是不紧不慢地购办年货。
福州当年的习惯,过年的吃食基本都是自家做:年糕(一种香叶蒸的红糖年糕)、“肉丸”(一种芋头丝加肥肉丁和香料蒸的甜年糕)、“斋”(一种糯米制作的、带馅加清香竹叶蒸制的米粿)。一切原料都是现采购。
丰子恺《新年美景》
原料买来了,全靠手工浸泡、磨浆、揉、搓、捏、包裹,而后上笼屉蒸。从备料到成品,其间工序复杂,尽管也是忙成一团,却也是欢欢喜喜的。这时节,当灶屋升腾起蒸腾的热气,我们已经欣喜地觉察到节日是临近了!
这些艰苦的却也是快乐的劳作,还不包括那些腌的、卤的、糟的、炸的、煮的,各种门类,分门别类制作。每一件事,都有它的要求,也都不简单。这一切,都要在腊月的中旬完成。
这些琐琐碎碎,几乎无一例外地也都是母亲一人在做。腊月尽头就过年了,过年是享受,不做事的,母亲要赶在年节到来之前,将一切都准备好,为的是让我们省心地玩,为了贺节,为了团聚,更为了欢乐。
腊月二十四是民间说的“小年”,灶公的生日,俗称“祭灶”。祭灶是年节的序曲。更像是一部抒情的欢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在我们家,祭灶的第一步是重新布置、修整灶公的神龛。用了一年的神龛,有些陈旧了,每年祭灶前都要裱褙一新。神龛的装饰主要由剪纸构成,底色是白色的,剪纸是红色的,有神像,有对联,有花边。对联是草书体,祖上传下来的,不知出自哪位先人的手书,运笔飞动遒劲。每年都剪,用后留模本,隔年再用。
那时年幼,但记得七言上联的末尾有“鼎鼐”二字。那时是不知解,也不求解。
祭灶日我们按规矩烧香、上供、叩拜。跪拜以后就有盼了一年的快乐:吃上供的灶糖、灶饼以及种类繁多的干鲜果。
(清)沈宗骞《醉司命》截图
灶糖、灶饼是福州民间糕点和糖果的小小的总汇,平时我们享用的只是个别的品类,如今是一拢儿涌向面前:核桃云片糕、猪油糕、糖耳朵、“鼠尾巴”、糖枣、花生酥、“红纸包”。
平时牵挂的、垂涎的,如今全到了眼前,这是在梦中吗?祭灶更像是一年快乐期待的最初的兑现。
小年过后,母亲酝酿着除夕的冲刺——这是腊月的最后一场“战役”。年夜饭是一年所有节庆餐聚中最盛大、最隆重,也最“奢华”(视各自的家境而言)的,因为这是一年中全家人最珍惜的大团圆的宴集。
为了筹划并推出这顿年夜饭,母亲依然独当一面,沉稳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场冲刺。从备料到制作,她把手泡在冰冷的水里,她来不及梳理那紊乱的鬓角——母亲依然美丽地活跃在香气四溢的灶间,她变戏法似的从“魔箱”里变出了一桌丰盛的团圆饭。
丰子恺《置酒庆岁丰,醉倒妪与翁》
正式宴会之前是敬奉神明和祖先。红烛烧起,香烟点起,挂鞭响起。跪拜过后,供桌前点燃了井字形搭起的干柴,我们点燃那干柴,熊熊烈火中,孩子们使劲地往火堆里撒盐!盐粒遇火,烈焰爆出清脆的噼啪声。据说是为了驱邪,我们更理解为欢乐地迎春!
宴席是丰富的——即使是艰难岁月,像我们这样并不殷实的清贫人家,依然是异常地丰富。
这一场酒席,更像是闽菜精华的荟萃:红糟鲢鱼、糖醋排骨、槟榔芋烧番鸭、炒粉干、芋泥、什锦火锅,最后是一道象征吉祥的太平宴。(福州方言称鸭蛋为“太平”,“宴”是燕皮包制的肉燕的谐音,这是一道汤菜,主料是整只的鸭蛋、肉燕外加粉丝、白菜等。)
平日里省吃俭用——有时甚至陷于难以为继的困境的家庭,在年节到来的时候,一下子却变得这样的“奢侈”!当年年幼的我,嬉玩中也曾有对于家境的隐忧,但这一切都被母亲的“魔法”化解了。那一定是指挥若定的母亲平日节俭中的积攒。
《琅琊榜》截图
伟大的母亲,她能在困苦中孕育幸福和欢乐,她为我们的欢乐化解了困顿,隐忍了痛苦。
除夕的宴会是榕城岁时的一个高潮,母亲的辛苦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除夕的夜晚全家都是盛装出席,母亲也不例外,此时她虽人已中年,却是一副成熟的青春气象:一袭素净的旗袍,带上耳环,发髻插上鲜花,头发依然乌黑而光可鉴人。
只有此时,她才呼唤众人端菜上桌,招呼众人给父亲敬酒。她坐定她的座位,静静地分享着全家的欢乐。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
-End-
编辑:王予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觅食记》,谢冕
图片来源:影视剧截图
封面图:摄图网版权图片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
pup.cn●发红包(封面)啦!
●今日活动
来聊聊你是准备过年的吧~如果你抢到了红包封面,也别忘了在评论区跟大家分享好运哦!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觅食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