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是指在金属胎上以金属丝勾勒图样,再反覆填烧珐琅釉,打磨而成的作品。此项工艺又称掐丝珐琅,于元代自拜占庭经伊斯兰地区,传入中国。十七世纪的鉴赏家宣称,明代宗景泰时期烧造的掐丝珐琅最值得收藏,此种工艺因而得到“景泰蓝”的俗称。然而,景泰年间制作的掐丝珐琅已近乎失传。乾隆在位时期曾试图搜罗明景泰年间制作的掐丝珐琅。不过,比起追索遥不可及的景泰器,他更热衷研发创造。乾隆时期因而发展出各种前所未见的新款式,缔造了掐丝珐琅面貌最丰富多元的全盛局面。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谜样景泰蓝”特展在台北故宫南部院区对外展出,展览呈现了百余件明景泰至清乾隆年间的珐琅精品,展现了“景泰蓝”在不同时期的风格面貌。
景泰神话:传说中的珐琅精品
“景泰”为明代宗(—在位)的年号,前后仅持续七载。景泰七年(),鉴赏家王佐(活动于十五世纪前半)称内府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细润可爱,十七世纪的古董商人因而将之与宣德炉、成化瓷、永乐漆器并列,视作奇珍异宝。这种说法,引发匠人作伪之风,从而产生许多景泰伪款掐丝珐琅器。所幸,在后世相续不断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今人已能揭开景泰珐琅的神秘面纱。
同时代烧造的掐丝珐琅器,往往使用当时流行的母题装饰;珐琅釉色与掐丝手法,也因技术发展程度相仿,或使用的原料雷同,而呈现类似的细节。观者掌握辨识秘诀,不难发现,“景泰款”掐丝珐琅器其实面貌纷呈,分别制作于不同时代。
如此次展出的掐丝珐琅觚形瓶(景泰款)、掐丝珐琅番莲纹洗(景泰款)等。
十四世纪掐丝珐琅觚形瓶(景泰款)此器仿自青铜器觚,底铸“大明景泰年制”长方框阳文楷款。掐丝珐琅器之“景泰款”,常属后加,不足为信。这件作品的珐琅釉色及器形,与一件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的收藏雷同,该器据信为元或明早期制。早期掐丝珐琅常因宗教奉献,故而仿青铜器形,晚明工匠更喜好以状似青铜器觚之掐丝珐琅器作为花瓶。据此,此件作品或为元、明祭礼“炉、瓶、烛台”五供中的“觚形瓶”。
十五世纪掐丝珐琅番莲纹洗(景泰款)宣德时期(—)前后,掐丝珐琅流行花体圆润、双勾转枝之连续缠枝番莲纹的装饰。这个时期的珐琅釉,除了墨绿色是透明釉以外,大多是不透明釉。此件作品珐琅釉表面较多磨损与剥落,色泽略显暗沉,然其风格样貌,符合十五世纪上半叶之特征。圈足与口缘处兽爪、瑞兽等配件,以及器内阴刻“大明景泰年制”,当为十七世纪后加。
十五世纪掐丝珐琅番莲纹盒(景泰款)这件《掐丝珐琅番莲纹盒》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最可能真正制作于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器。在中国,莲一直是佛教习用的装饰图样,此盒以“莲花”或“缠枝番莲”作为器形与纹样的设计概念,且盒内原本盛装一串木质数珠,可见与佛教的关联性。十七世纪,古董市场交易活络,各种高悬“景泰”名号的掐丝珐琅器宛若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批景泰款掐丝珐琅器虽非“真品”,却忠实反映了晚明仿古风潮中,人们对于充满神秘感之“景泰珐琅”满怀各式想像。
十七世纪改装掐丝珐琅番莲纹壶尊(景泰款)“壶尊”乃康熙时期(—)为求“景泰珐琅”而改组旧器制成。此器各层珐琅釉色调亦不尽相同,便是因为其各部分均产造于不同的时期。器腹内残留掐丝珐琅,说明该部位原本可能是碗或洗之类的器皿,后被拼接于此。
十七世纪后半掐丝珐琅番莲纹瓶器上攀附一只远望的瑞兽,器底阴刻与佛教相关的金刚杵纹,深化其为祭器的可能。在十七世纪的画上,曾经描绘同样绕饰瑞兽的瓶,说明这类器物曾流行一时。赏玩宫廷内收藏的文物,是喜爱附庸风雅的乾隆日常怡情的精神寄托。他经常命令内务府的工匠为文物配置木座、木盖,并刻下品评的等第,或者仿造古董,制作掐丝珐琅器。如展览中的掐丝珐琅番莲纹三足鼎炉,这件作品的色泽体现学界认为元或明早期制品的特质,掐丝或珐琅釉烧造的品质,均难得一见,堪称精品,然乾隆皇帝却在配制的紫檀木座下刻金书楷款“乙”字。不以此器为贵,或因纹饰与青铜无关,又或因无“景泰款”而致。
十四世纪掐丝珐琅番莲纹三足鼎炉乾隆新样:宫廷的掐丝珐琅文创传世掐丝珐琅器,以乾隆时期产造者为大宗。这不仅归功于帝国富强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乾隆非常自信,造办处所制色彩斑斓、镀金效果卓越的掐丝珐琅器,能媲美早期作品。乾隆年间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甚至取代景泰款器,成为多宝格、百什件以及端凝殿左右屋收藏的精品。乾隆在有生之年,虽未能解决景泰珐琅之谜,却另外提出一番见解,重新塑造了景泰蓝的风格样貌。
清宫“多宝格”的概念,源自明代文人赏玩古物的传统。以充满房室空间为展示单位者,称“阁”或“格”;柜、箱或匣制成的藏宝盒,则唤“百什件”。乾隆常以换摆格、匣内的古玩为乐。此外,他也精选掐丝珐琅器,收纳于乾清宫端凝殿左右屋。
乾隆虽未留下文字,说明其掐丝珐琅器鉴藏观,然选物收存的情况,却透露他的喜好与标准。在乾隆的指导下,宫廷作坊有意识地参照青铜图谱,进行“仿古”,打造既华丽,又具典雅意象的掐丝珐琅器。这些作品显示,乾隆格外喜爱选择动物造形的古青铜器,以及色彩夸张的兽面纹,进行仿制。
如此次展出的掐丝珐琅动物纹豆、掐丝珐琅狮尊、掐丝珐琅凫尊、掐丝珐琅双羊尊等。
清乾隆掐丝珐琅动物纹豆掐丝珐琅动物纹豆,器形与装饰纹样的设计灵感,来自《西清古鉴》卷二十九所载之“周百兽豆”。一改《西清古鉴》“周百兽豆”错落的构图,以等宽间隔,分层布排原器的动物纹于器表,使得整体视觉效果,不如“周百兽豆”或其描绘对象《嵌红铜狩猎纹豆》生动,反因比例统一、物象整齐罗列,带给观者格式化之感。乃乾隆时期,内府珐琅作参照图谱创作的绝佳案例。
清乾隆掐丝珐琅狮尊狮驼尊状,狮头望左,錾刻五官与尾鬃。“狮尊”的造形,来自晚期图谱对青铜器的想像。尊以掐丝珐琅番莲纹、蕉叶纹装饰,狮作青金石蓝色,后颈一排如意云头纹,四足上饰火焰纹,狮身处饰湖蓝色掐丝珐琅翼纹,颈部有“乾隆年制”阴刻楷款。
清乾隆掐丝珐琅凫尊掐丝珐琅凫尊器形仿自青铜凫尊。《宣和博古图》称,凫尊不在《周官》六尊内,非宗庙祭器,“用于宴饮之间”。因凫通水性,在水中仍从容文雅,似君子为礼饮酒;取此寓意,诗人以凫歌颂太平,同时也作“宴饮之戒”。此器用掐丝细腻地勾画凫的羽翼,蓝、绿、黄等色釉,展示柔和沉稳的基调,凫昂首的姿态,生动写实。凫嘴开口,或许曾经实用。
清乾隆掐丝珐琅双羊尊这件传世唯一的《掐丝珐琅双羊尊》,是乾隆宫廷匠人参考图谱上所绘晚明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形,加以调整、设计而成。绚烂的色彩出自工匠别具巧思的创意;渊远流长的历史来源,体现乾隆皇帝崇尚复古的心态。以掐丝珐琅替代各种容易损坏的媒材,产造宫廷陈设与宗教用器,并在其上装饰整齐划一的纹样,是乾隆时期特有的现象。遍及宫廷生活每个角落的掐丝珐琅器,造就了别开生面的新生活时尚。
而将描绘西洋风景或人物的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结合,烧制成宴饮时所用的杯、盘、盏、壶等,为乾隆时期首创。这些兼具东、西风格的器物,可以说是在传统汉民族、欧洲传教士,与满蒙游牧民族的文化交互作用下,形成的集大成之作。
如此次展出的瓷胎画珐琅彩绘西洋人物风景高足杯、掐丝嵌画珐琅多穆壶等。
—瓷胎画珐琅彩绘西洋人物风景高足杯一对瓷胎画珐琅彩绘西洋人物风景高足杯,两球形瓷罐构图相对,球罐上、下,分别嵌铜胎掐丝珐琅颈、足,带盖。其一器底铜胎上,有“HENRY28”印款;另一则印“FRANCE”。拍卖市场上,曾经出现同类风格的作品,该件作品瓷胎上,有法国文森窑(Vincennes)至年之标志,及“P.Roche”款。展出两件高足杯与同时期文森瓷器的风格,相同之处包括:描写人物、风景或花卉的细腻笔触;在景物后侧,运用浅淡单色绘深景,营造空间的构图习惯;华丽的金彩边饰,可知为同时期产造的作品。清宫西洋风之掐丝珐琅嵌画珐琅,常绘西洋仕女、风景与花鸟,或许便是受同类型作品影响。
清乾隆金胎掐丝珐琅嵌画珐琅花鸟杯盘此组杯、盘,以掐丝珐琅及画珐琅两种技法制成。杯镀金云耳,圈足掐丝缠枝纹,器内施湖蓝色透明釉。院藏清宫相同器形的杯盘组,大部分以内填珐琅嵌画珐琅制成,此组杯盘,弥足珍贵。乾隆三十三年(),《活计档》记载内务府珐琅作烧造金胎“掐丝珐琅加西洋珐琅杯、盘、壶”,其成品,应与选展作品相类。
清乾隆掐丝嵌画珐琅多穆壶此器原型乃是结合蒙古的东布壶、僧帽壶以及西藏的长筒型木制打茶桶(藏语称为mdong—mo,译作董莫或多穆),与藏式茶壶的混合体。由于内部仅是长筒状的分装盛茶空间,因此并不具备搅拌打茶的功能。融合了西洋画珐琅技法与蒙藏特色造型,是乾隆时期特有的创新设计。据悉,展览将持续至年4月14日。
(本文整理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