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百家号正观历史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3/6/27

  年初,刚刚成立的东北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当书画鉴定专家无意间打开一卷草坡的画卷时,顿时眼前为之一亮,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清明上河图真迹吗?

  不久这幅长卷被火速调往北京国家文物局进一步鉴定,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在问世后的多年里,一直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经5次进入宫廷,4次被盗出宫,演绎出很多传奇的故事。

  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行人,从东北长春逃至通化大栗子沟,准备乘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秘密逃往日本,7天后,小型军用飞机载着溥仪在沈阳机场做短暂停留时,被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截获,溥仪也与其随身携带的珠宝玉器、法书名画也一同被军队收缴,为东北银行代为保管。

  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经东北人民政府领导陈云批示,将这批文物拨交博物馆接收清点。

  年初,年仅51岁的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受了清点这批文物的任务。这一天,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的杨仁恺像往常一样来到寒冷昏暗条件艰苦的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与其他馆员一起在堆积如山的藏品中进行捡拾鉴定。在这些藏品中,有的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的书画作品已经破损不堪。

  在这些已经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杨仁恺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他顺手便拿了起来。这时杨仁恺对这一画卷并没有在意,因为历来以张择端为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亲自过目的就有十余件之多,最终结果都是明清苏州作坊所绘制的仿模本。在中国绘画史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真迹自北宋以后就神秘的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他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30多种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模仿的是否就是北宋张择端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随着这幅画卷一点一点的展开,这时杨仁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他被眼前这幅古卷所震撼,这是一幅长卷的卷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他的年底已十分久远,这幅长卷气势恢宏,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画中描绘手法,无不体现着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与自己先前看到所有仿模品有着天壤之别。虽然这个画卷上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画卷上历代名人的题跋非常的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更是琳琅满目,纷繁复杂。

  难道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自己意外地发现?接读者历代收藏者的题跋所透漏出来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杨仁恺断定,这幅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其后,杨仁恺有通过研究画上的题跋,参照相关史料的记载,更坚定了他的判断,他把画册照片发在了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浮沉录中,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   不久,时任北京是国家文物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们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后来在杨仁恺先生编著的国宝沉浮录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夹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三枚之多,这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恢弘巨作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开封的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到了北宋太宗年间,他以发展到鼎盛,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当时占地多亩,有僧院64座,养僧多人,院内殿阁雄伟,花木葱荣,辉煌瑰丽,皇帝平时巡行祈祷多再这里举行,因此相国寺又称皇家寺院。北宋宣和年间,在雕梁画栋巍峨壮阔的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他叫张择端。

  游学汴京的张择端被屋宇林立繁花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励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由于初到京城,盘缠用尽,他只得投奔寄寓相国寺。张择端夜晚给寺院修补佛教壁画,白天则在寺里香积厨的简陋仓房里潜心作画。

  一天,皇帝宋徽宗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大的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听说相国寺内寄寓着一位扬言要把繁华东京城搬到画中的年轻人。在香积厨简陋仓房的画案前,宋徽宗召见了正在潜心作画的年轻人张择端。交谈之中,俩人十分投机,相见恨晚。酷爱绘画的宋徽宗对张择端精湛的画艺更是赞不绝口,更是连连叫好。作为丹青高手的宋徽宗认为眼前的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是大宋不可多得的绘画奇才,所以他立即下旨,将张择端招入皇家翰林图画苑。

  进入翰林图画园的张择端请求不能将自己关在皇宫作画,宋徽宗也同意了,为了彰显大宋皇朝的富丽与繁华,宋徽宗亲自给张择端命题,让他把汴梁的繁华盛景绘成画卷以示后人,从此张择端废寝忘食潜心绘制长卷。

  冬去春来,转眼清明时节来到了,首都汴京城中更是生机勃勃繁华鼎盛,城内四河流灌,为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多万,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张择端也出现在忙碌的人群中,但是他出现的目的不是休闲游玩,而是深入街巷观察了解民俗民情为绘画创作做准备。汴河两岸景物似乎已把张择端带进了纯美的意境。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这幅长卷。

  这一刻终于来临了,当摆放在宋徽宗御案上的这幅长卷被张择端慢慢的展开时,一下就把宋徽宗的目光吸引住了。画卷中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东京,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他的面前。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以全景图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的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园年到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时节市井百态跃然纸上。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的宋徽宗称这幅长卷为神品。大喜过望的宋徽宗,送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5个字,还专门盖上了他这枚专门特制的双龙小印。从此将这幅长卷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秘藏。

  因而北宋皇帝宋徽宗就成为这幅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人,从此以后清明上河图就一直是后世帝王权贵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巧取豪夺的目标。在多年里,他辗转飘零,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公元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汴梁陷落,古都变成一片废墟。第二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抢掠无数珍藏北返,北宋至此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难。将康之难时据说宋徽宗听到金银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自己的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从这时候开始,清明上河图,便在兵荒马乱中被盗出宫,流散民间不知去向。直到北宋亡国60年之后,这幅长卷才开始在民间神秘的辗转隐现。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真本又多次易主,从诗人李东阳,到官员陆完,又到权倾朝野的宰相严嵩父子手中,后来严嵩被弹劾,其家产充公,画卷再度收入明朝皇宫。但是明万历年间,这卷画又神秘的失踪了,从此在宫中又流传出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

  当时有一个小太监,他认为清明上河图太珍贵了,他就偷出来了,偷出来后看见那个仓库保管的负责人过来就害怕了,就偷偷把这个图藏到了御沟也就是下水道里面。这个时候又连着下了三天的大雨,把这张图冲毁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名画失踪便不了了之,后来人们才得知清明上河图落入权势显赫的太监东厂首领冯宝之手。因为冯宝也忍不住在画卷后加了题跋,把他得到这幅画的时间记录的清清楚楚。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掩人耳目以避追查罢了。

  冯宝以后余年中,此画卷又下落不明了,而社会上的仿本清明上河图却广为流传。清代乾隆年间,极为喜爱书画的乾隆皇帝曾命内宫搜寻清明上河图真本,虽然找出了一些藏本,但乾隆看过后,便认为真本清明上河图已失传。于是,乾隆命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在年合力重作一幅,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这就是近世文明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现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或许正因为乾隆如此大规模的重作,而且人们又以为这位十全老人应该没有理由走眼,所以世人都以为张择端的真本大概的确已从人间消失了。

  到了乾隆晚期,清明上河图又神秘的重出江湖,后辗转落入当时湖广总督毕沅之手。毕沅得到以后经常与其弟毕泷同赏,现今画卷上便有2人盖的毕泷审定的印记。毕家被抄后,清明上河图再入宫中,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皇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他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就一直在清宫珍藏。

  清明上河图成画于北宋宣和年间,但是关于作者身世,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就连当时集画坛名人名作之大成的画史《宣和画谱》也没有收入张择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些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一些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人认为张择端是金人。然而更多专家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应该是北宋人。金代张著在收录清明上河图时留下的首篇题跋上写: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寥寥数语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的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

  张择端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堪称稀世神品的清明上河图,同时也留下了他自己的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