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沈阳的历史与城门楼
清初有一文人,名叫陈梦雷,被流放到盛京。他在《松鹤山房诗集》中,提出了“留都十六景”的说法,包括:天柱衡云、开城霁雪、东园泛菊、龙石观莲、实胜斜晖、浑河晚渡、御园春望、黄山秋猎、沈水春游、永安秋水、大堤踏月、塔湾落雁、景佑晓钟、天坛松月、南塔柳阴、望云列障。这十六景囊括了清初盛京城最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后来陆续出现的“盛京八景”、“沈阳八景”及“沈阳新十二景”等城市景观文化提供了借鉴。
同治六年(年),一个名叫刘世英的文人来到盛京城,并写就了《陪都纪略》。刘世英把十六景精简成了“留都十景”,包括:凤楼观塔、御苑松涛、三台夕照、万泉垂钓、神碑幻影、福陵叠翠、陡山霁雪、浑河晚渡、柳塘春雨、道院秋风。
五年后,沈阳本土的著名大文人缪润绂,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推出了“陪京八景”,分别为天柱排青、辉山映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莲、万泉垂钓、皇寺钟声。这八景今天也大多是沈阳的标志性景点,后世所传的“盛京八景”,也以缪润绂版本流传最广。
明国时期评选八景更是当时大、小报刊十分热衷的互动项目。比如,担任过奉天政务厅厅长的藏书家金梁,就推出了“奉天八景”;国统时期的《东北先锋报》也刊载过“八景”。
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沈阳经济大发展,新时期的评选仍然继续着。年根据群众推荐,评选出了“沈阳新十二景”,里面把南运河带状公园、新乐遗址、彩电塔、沈阳动物园都列了进去。年,沈阳又评出了十五大旅游景观,新增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夏宫、植物园、卧龙湖、怪坡等景观。
沈阳不同时期的名胜景观虽然不同,但无不体现出沈阳城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点,不仅具有标志性,更为沈阳百姓们所熟悉和喜闻乐见。同时,这种“选景”活动本身,也成为了沈阳城独特的一道景观。总之,无论“八景”、“十景”还是“十二景”,都是“最沈阳”的景观。
沈阳的城门楼
盛京内城的八门是怎么来的
沈阳老城是一座内方、外圆的铜钱形城廓,所以内城也叫“方城”。这是一座被青砖高墙围绕着的正方形军事围城,用“壁垒森严”这四个字来形容可谓十分恰当。
明洪武二十一年(年),辽阳人闵忠担任“沈阳中卫城指挥使”(县令级别)。之前的“沈阳中卫”还是夯土城墙,闵忠为了加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开始着手改建沈阳城。这时的“城”特指“城墙”,主要功能是用于抵御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军事攻击。据记载,明代时所建城墙周长9里10步、高2.5丈,城内有驻兵,城墙上亦可行军,并且还架设有炮械。城墙外还设有两道护城河,均引用了浑河之水。城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设一座城门,东门为“永宁门”;西门为“永昌门”;南门为“保安门”;北门为“安定门”。这就是沈阳城内城的雏形。
明朝末年,在与后金的数年征战中,沈阳明城墙除北门外,几乎全部被毁坏。
努尔哈赤进沈阳后并没有立即修建沈阳城,而仅在城内靠着北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也就是年被发掘的“罕王宫”。直到第二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才开始对沈阳的城垣进行全面修葺。
修缮后的沈阳城,将明朝时的4座城门改为8座,使出入城门更加方便、快捷。据《增修盛京通志》记载,改造后的沈阳城,城墙高3.5丈,宽1.8丈,周围长9里步,城楼8座,角楼4座。
现珍藏于首都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盛京城阙图》,是现存沈阳城最早的形象资料。图中非常直接地为我们展示了沈阳的容貌。
这时的沈阳内城,每个方向设两个城门,八旗军各守一门。这样就使城内的大街结构由明朝的“十”字形变成了清朝的“井”形。四条“井”字形的道路将故宫围在中间,与四条道路相对的,就是八个进出城的城门,所谓“八门对八街”。
八座城门沿用努尔哈赤为东京城(辽阳)确定的旧称,即,城东方向,北为内治门(俗称小东门),南为抚近门(俗称大东门);城南方向,西为天佑门(俗称小南门),东为德胜门(俗称大南门);城西方向,北为外攘门(俗称小西门),南为怀远门(俗称大西门);城北方向,西为地载门(俗称小北门),东为福胜门(大北门)。
八座城门,寓意“天佑地载,德盛福胜;怀远抚近,内治外攘”,非常符合当时统治者的治国之策。在各个城门外部,还建筑了“瓮城”。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瓮城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进可屯兵保护主城,守可“瓮中捉鳖”歼灭敌军。
如今,沈阳市中街的道路格局,依旧保留了原来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阳路与正阳街、朝阳街就是在原来贯穿城市的四条“井”字形道路上扩建起来的。但八座城门除怀远门和抚近门为后来复建之外,我们已经再也无缘看到其他城门的真容。
什么是盛京城的“八关”
随着盛京人口的增加,原来的方形内城已经适应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于是康熙十九年(年),在城外增筑关墙,高七尺五寸(2.79米),周围32里48步(16.08公里),面积为11.9平方公里,建成了盛京的外城。
外城为不规则的抹角圆形,外城的“边墙”均为夯土筑造,四个方向设有八个关,八关即八个边门。边门较简单,青砖门柱,灰瓦为盖。各个“边门”均与盛京(沈阳)方城八门相对应,并按照盛京(沈阳)内城八门的俗称命名,即抚近门(大东门)外,为“大东边门”,内治门(小东门)外,为“小东边门”,等等,以此类推。“小西边门”还修建了一座门楼,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盛京内城八门之外、各个边门之内,称之为“关厢”地区,如“抚近关(大东关)”、“内治关(小东关)”,等等。
这样,盛京城就有了“八门”、“八关”的区划,当时住在关厢里的多是所谓“伊彻满洲”,即新满洲,也就是那些在清代入关以后被吸收为满族共同体的成员。各个关的设立,明确划分了盛京城八旗子弟的居住界限:抚近关内及大东关为镶红旗界,内治门内及小东关为正红旗界,德胜门内及大南关为镶黄旗界,天佑门内及小南关为镶蓝旗界,怀远门内及大西关为镶白旗界,外攘门内及小四关为正黄旗界,福胜门内及大北关为正蓝旗界,地载门内及小北关为正白旗界。
修筑“边墙”之后,人们不再受内城的局限,纷纷在“关厢”内安家、开设店铺。清朝末年的盛京地图显示,当年“关厢”地区已经有了上百条胡同,有许多茶馆、饭店、商号等买卖店铺。
然而,时至今日,盛京城的内城与外城城墙都已经先后损毁,八个边门也都陆续拆除。盛京城那宏伟的城墙和城门楼,也都只是存在于历史档案和大街小巷的传说里了。
“九门”是怎么消失的
在《盛京城阙图》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盛京内城的北侧城墙上,在福胜门和地载门之间,还另有一座城门。这多出来的一座城门,就修建在努尔哈赤的“罕王宫”的正后面,具有完整的军事配备,且可以大量屯兵。可以说,这样的城门体系结构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被人们俗称的“九门”。
据记载,嘉靖二十二年(年),沈阳中卫城的北侧“安定门”更名“镇边门”。努尔哈赤进入沈阳后、沈阳故宫完工前,所住的“临时住所”——罕王宫就是背靠着这个镇边门的。那么,为什么清太祖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寝居之所建在了明代北门的边上,而不是舒适的城中心呢?一来证明当时的沈阳故宫可能尚未完工,另外,坊间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就是为了方便努尔哈赤随时逃回新宾“老家”。
据《辽东志》记载,“九门”整个城门皆为砖筑,由九个券拱组成一体,门道上铺青石板,门楣上镶有“狮子滚绣球”、“牡丹”等花纹装饰,而最让人称奇的是“九门”的结构。以前考古发掘的城门大都是单个或多个纵向的通道,而“九门”则不同,从平面上若能俯视,“九门”其实是一个直立的“卄”形状。也就是说,在一个纵向通道的两侧,各辟有两条平行的横向通道。这样设计所带来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城门洞内可以大量屯兵且隐蔽性好,针对敌情易进易退,不仅便于得到城内兵力的增援,还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城堡,牢不可破。这也是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背靠“九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立体式、多功能的城防工事在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对于盛京“九门”的存在,史料中早有记载,但是其城门本身早已在数十年的战乱当中不复存在。年的一次维修下水管道的施工中,工人们在大北门与小北门之间发现了这个传说中的“九门”的门额之一。门额上写着“镇边门”三个繁体汉字,石碑的下角写着“明万历年”,这个门额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内。然而“九门”已经无法根据遗址进行恢复了,只留下一条被称为“九门路”的小巷。
关于“九门”有哪些传说
“九门”与蝎子精的故事
由于“九门”的神秘存在,所以盛京城流传着许许多多与“九门”有关的故事。其中,蝎子精的故事流传尤为广泛。
这个传说,得从皇太极弃用“九门”讲起。传说,当时皇太极在扩建沈阳城时,百姓们传言“九门”里住着一个蝎子精,所以城门底下到处都是蝎子。进出往来的百姓经常被蝎子蜇,甚至有人被蛰死。成群的蝎子怎么杀也杀不尽,吓得满城的百姓人心惶惶。皇太极当即下诏:悬赏能治蝎的人。一天,一个道士称:因为蝎子的天敌是鸡,须得寻找一个鸡年、鸡月、鸡日、鸡时生的姬姓之人,把此人砌在城墙内,即可治蝎灾。皇太极命人去寻找这样的人,找到一个卖烧饼的老头。于是那老头牺牲了自己而被砌在了城墙里,从此以后,果然再也见不到一只蝎子,而“九门”也随之被弃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