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辽宁让活态历史典籍成为文化建设的资源力量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8/22

历史是地域的根,文化是地域的魂。根与魂之间的连接线,就是地域的文脉。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典籍就是地域文脉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而地域文脉的传承应该是活态的,只有在悉心传播中继承,才是积极有效的。

日前,辽海出版社出版的《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两套系列丛书均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记者进一步采访了解到,让承载地域文脉的珍贵古籍从深闺中走出来,抢救、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化典籍在辽宁省图书出版界已成共识。记者就此采访了近年来参与《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等历史典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学者徐光荣、武斌、徐桂秋。

延续地域文脉,抢救、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化典籍在辽宁省图书出版界已成共识

近年来,辽宁省图书出版界从抢救、发掘、梳理辽宁地域文脉入手,通过对历史典籍、历史积淀的研究与整理,撷取精华,出版了一批带有辽宁地域符号的图书,这些书是辽宁地域文脉的真实写照,勾勒出其历史流变形态、精神内涵和独特价值,让我们由此触摸到辽宁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历史典籍是珍贵的地域文化遗产,沈阳的这类典籍很多,但多分藏在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出于保护古籍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还有一些珍贵的古籍散失在民间。为传承盛京文脉,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于年启动了《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工程,逐年整理出版一批辽沈地区久被湮没的重要文化典籍,并明确涵盖关于沈阳历史沿革、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各类人物、文化著述、风俗风物等方面的珍稀典籍,对研究沈阳历史文化有较大参考价值的典籍和手抄本、孤本典籍,优先纳入整理书目,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迄今已整理、研究、校注、出版了九辑27册历代典籍,包括多种罕见的沈阳先贤作品,如《沈阳百咏》《陪都纪略》《奉天古迹考》等,展现了沈阳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在全国文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该馆还编著了《东北第一城——沈阳往事》《沈阳历史大事本末》《沈阳历史人物传略》《沈阳历史大事年表》《沈阳地域文化通览》《赞咏沈阳诗赋经典百篇》等地方历史系列丛书,使沈阳地方史书系列书籍初具规模。

致力于辽宁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沈阳出版社近年来推出《函可传》《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聊斋志异》手稿本等多部历史文化典籍。《聊斋志异》手稿本是蒲松龄亲手誊抄的定稿本,现存半部,藏于辽宁省图书馆,是该馆镇馆之宝、国家级文物。推出《聊斋志异》手稿本的文物和学术价值在于,它为研究《聊斋志异》的成书年代等提供了直接的文本证据,是校补现有《聊斋志异》诸多版本文字舛误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又推出《稿本聊斋志异》精装全彩影印本,更接近蒲氏手稿原貌。

在辽宁出版集团近年来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可以纳入整理地域文脉之列的图书更是数不胜数,辽宁科技出版社的《辽宁中药志(植物类)》、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满洲实录》《辽代铁器考古研究》《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满铁剪报译稿》、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奉天落子》《辽宁曲艺史》、辽海出版社的《八旗文献集成》(一至四辑)《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一至二辑)《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一至四辑)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据介绍,国家出版基金主要资助优秀公益性出版物的出版,其资助项目所体现的高水准,已经成为我国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在今年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依然不乏地域特色选题,《东北古代长城考古调查与研究》首次全景展示了各历史时期在东北地区所建长城的分布、遗存等情况,许多图片反映的古长城遗存如今已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不复存在,使此书的出版更显弥足珍贵。《八旗文献集成》《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作为大型资料性文献,无论是从收集文献的数量、规模,还是从整理的角度来看,都超过以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历史文化典籍的抢救、挖掘,不仅使地域文脉逐渐明晰,而且进一步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与价值

“长期以来,关东一直被视为教化难至的蛮夷之地,在‘二十四史’中,有关辽宁的篇章少之又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通过对历史文化典籍的抢救、挖掘,不仅使地域文脉逐渐明晰,而且新的发现更使我们对辽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的主编之一,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学者徐光荣这样说。

徐光荣仅以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抢救、挖掘、整理、出版辽沈历史文化典籍为例,他说,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从年成立以来就在整理、研究历史典籍的基础上推出了《沈阳市十县简志》等图书。可以说,沈阳的文化资源是多方面的,就图书著述而言,沈阳故宫文溯阁就曾藏有特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而记述辽沈历史的《盛京通志》《奉天通志》及诸多名家历史文化典籍更是蔚为大观。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历史文化典籍被遗失、损毁。例如,清末文史学者金梁著《奉天古迹考》,仅辽宁省图书馆藏有一本,其序言还被撕掉半页。鉴于历史文化典籍不抢救则濒危的险情,年,文史研究馆启动了整理辽沈地区久被湮没历史文化典籍的工程,至今已出版数十部具有标识地域根脉性质的图书。

徐光荣说,整理文化典籍,从挖掘、梳理到校注、研究,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工程。挖掘的范围要广、要深、要细,从浩如烟海的古旧图书中鉴选甄别,择其有益于今天文化发展的典籍出版,是这一工程的基础工作。他们在编辑《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时,参考4种手抄本校注出版了《辽左见闻录》,这是清代康乾时期东北的小百科全书,颇具抢救价值。研究发现,清代盛京多本书籍提到《陪都景略》,但他们遍查东北各地图书馆均无其踪影,后得知北京图书馆有此书,他们据此通过该馆所藏的海内孤本校注重印,此书成为研究盛京沿革、社情、民俗的重要史料。

在徐光荣看来,整理文化典籍,校注与研究更加重要。校注要仔细研读古籍原文,这是发现、探寻古籍价值的关键环节,而进行专项深入研究,更能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高度,提炼古籍中蕴含的文化精华与价值。如遍查“二十四史”中有关辽宁的记载,在《魏书·韩秀传》中,发现了辽宁朝阳人韩秀的一篇议政散文《敦煌移就凉州议》,由此得知因有韩秀和他的议政文,才保住了敦煌这座古城,才使敦煌石窟的艺术生命延续千年。又如晚清从铁岭走出的外交家张德彝,写有8部《航海述奇》,而今用现代科学理念研究发现,这套久被湮没的古籍同样异彩纷呈。据载,年巴黎公社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法国历史学家贝尔热夫人在演讲中宣称,在年之前,中国几乎未见到任何关于巴黎公社的反映。而实际上,张德彝在《航海述奇》的第1部《随使法国记》中,就对出使法国亲睹巴黎公社起义的经历做了翔实记述,其真实性堪比法国历史学家利沙加勒著《一八七一公社史》,为中西文化交流与共产主义运动史写下浓重一笔。像这类从古籍中挖掘的文化精华还有许多:如从国外找到的元代辽宁籍文学大家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堪称是《大唐西域记》后又一部记述西域历史风情的名著;从《录鬼簿》《元曲选》等典籍中,发现辽宁盖州人石君宝写出了《秋胡戏妻》《曲江池》等名作,是元杂剧大家之一;从《张三丰全集》中发现从辽宁阜新走出的张三丰不仅是道教大师、武当拳祖师,还是元末明初一位诗作颇丰的诗人;而细读被写进《清史稿·文苑传》的刘文麟的《仙樵诗钞》,就发现这位曾任盛京萃升书院山长的刘文麟,是第一位以诗反映鸦片战争的诗人,等等。这些从古籍中发掘出的文化精华,令人感叹辽宁的千年岁月竟是这般如诗如歌、可歌可泣,也让辽宁的地域文脉明晰起来、鲜活起来。

发掘历史文化典籍,将满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古籍遗存唤醒,成为文化创新的资源,永续发展

“生长在辽宁文化土层的‘流人文化’曾被忽略,通过对相关历史文化典籍的认真发掘、整理与深入研究,发现辽宁流人著述及历史积淀展现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既是一处美丽的历史风景,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还是文化创新的不竭资源。”《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丛书的主编之一,辽海出版社首席编辑、副总编辑徐桂秋这样说。

徐桂秋说,清代东北流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群体,他们在清代,特别是清前期东北的开发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似乎被历史遗忘,少有研究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