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假如故宫门前的简介是一篇中学生作文,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3/11/12

2月9日,下午四时。北京故宫,午门前(午门即正门,南门),“御道”边。寒风小雪中。《故宫博物院平面图》《故宫博物院简介》连体牌板,仍被一拨拨游人驻足浏览。这里的图和简介,无疑应该是内容最权威也最新的。

经过好几分钟等待,我才得机插空拍下一张不被人遮的《简介》全文。近日翻阅整理照片时从容阅读发现,这多字里竟可找出多处瑕疵。我于是想:假如它是一篇中学生作文,语文老师会不会对它进行修改?

下面,我在呈示《简介》原文本(加了位置标示和编号)和牌图之后,先集中给出“批改”意见和修改后的文本,最后再逐条作以说明。

以故宫的文化地位和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流量,估计每日被数千人浏览、千百人拍照的门前《简介》,恐怕不会是随便写作和制牌的。所以,我得谨防自己的一孔之见沦为妄议,愿诚心聆听网友的高见。

《简介》文本如下:

◤故宫博物院简介

①故宫博物院成立于年,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于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⑧

故宫博物院占地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年)建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②外朝④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内廷④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帝后妃嫔生活起居的地方。③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⑤,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年,于外朝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年,于内廷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万余件(套),藏品总⑥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⑦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的“批改”意见共八条:①《简介》应该写明“故宫”与“紫禁城”的关系。②“两部分”后使用逗号不妥。③对太上皇宫和太后宫院等处是否属于内廷写得有点含糊。④最好说明外朝和内廷就是紫禁城的前部和后部。⑤“居住于此”的说法很不好。⑥说藏品“总分”25大类别有点别扭。⑦“多种方式”与“向公众展现”之间宜加个逗号。⑧第一段的句子次序宜作以调整。

我的修改稿如下(变动部分以亮蓝显示):

◤故宫博物院简介

故宫原称紫禁城,系明清两代皇宫,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是在紫禁城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年,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占地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年)建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即前部和后部。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帝后妃嫔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紫禁城君临天下,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年,于外朝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年,于内廷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万余件(套),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下面对上述修改逐一作以说明:

①《简介》应该写明“故宫”与“紫禁城”的关系。

“故宫”本来泛指旧时的宫殿,《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就只释为“旧王朝遗存的宫殿”。清朝灭亡特别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这座一直被称为“紫禁城”的明清皇宫,开始并越来越多地被称作“故宫”。再后来,“故宫”一词就增加了一个义项,特指紫禁城。相关权威辞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词典》,在解释“故宫”时就列出了上述两个义项。

而现在,甚至有不少人只知道“故宫”特指紫禁城这个新义项,反而不知道其泛指旧时宫殿这个“源”义项了。至于人们平时常用“故宫”代指“故宫博物院”,至少现在还属一种修辞用法,就像说“去兵马俑”指“去兵马俑博物馆”一样,不算新义项。

这就是“故宫”和“紫禁城”的关系,《简介》中的故宫就是紫禁城。对故宫游客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知识点”。

但是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学生,未必掌握这个“知识点”。再说,人们浏览《简介》,除了获取未知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确认已知。因此,《简介》作为对故宫最基本的介绍,不应该漏掉这个基本的“知识点”。

可是,《简介》里一直没有写明这一点,甚至直到第二段,才在“其(按:指故宫博物院)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里首次出现“紫禁城”三字,好像预设大家都天然知道故宫就是紫禁城。

那么,应该怎么写呢?

办法不止一种。我的建议是,直接在文本开头加上一个短句,比如“故宫系明清两代皇宫,原称紫禁城”,或者“故宫原称紫禁城,系明清两代皇宫”。开头加了这样一句之后,原第一句中的“明清皇宫”可易为“紫禁城”。同时,第二段中“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可删去“明清皇宫”而简化为“其前身紫禁城”。

②“两部分”后使用逗号不妥。

这里的结构简缩后是这样的:“……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内廷……。此外还有……。”尽管其中“外朝……”、“内廷……”都各含三个分句,较长,“两部分”后用逗号仍然是不合理的(如“外朝……”、“内廷……”较短则更不合理)。

对这种结构最不好的处理办法就是现在这种。合理的处理办法是两种:一种是把“两部分”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同时,可把“外朝……”末尾的句号改为分号),另一种是把“两部分”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这里的问题,是对句子的理解不周全的逻辑问题。

③对太上皇宫和太后宫院等处是否属于内廷写得有点含糊。

这里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此外”前的逗号使用不当。

“……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为主体,……为两翼,主要是……的场所。内廷以……为主体,……为两翼,是……的地方。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这是个有三个句号的结构。

真中,对“……等处”,读者既可以理解为属于内廷,也可以理解为既不属于内廷也不属于外朝”,而属于紫禁城里外朝和内廷之外的部分。

而作后一种理解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文中说太上皇宫和太后宫院在外东路和外西路,都在“外”,所以应该不属内廷,而从名称可知它们肯定也不属外朝,但又属于紫禁城,那就只有属于紫禁城的外朝和内廷之外的部分了。

而经考,太上皇宫和太后宫院等处实际上是属于内廷的。因此,《简介》在这里的表达是含糊的。

但只要把“此外”前的逗号改为句号,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它们就铁定属于内廷了。所以说,这里的问题也是“此外”前的逗号使用不当。

④最好注明外朝和内廷就是紫禁城的前部和后部。

把紫禁城的主体分为外朝和内廷,是兼就位置和功能来划分的。可是,对一般人来说,直觉上“外”为外部、外围,“内”为内部、中间。而从浏览《简介》的游客角度来说,他们可能首先期待的是在脑子里建立故宫的大体空间布局,知道外朝和内廷大概是哪里。因此,《简介》里同时说明紫禁城的外朝即前部、内廷即后部,应该是恰当而有相当必要的。

有人也许会说,不是还有跟《简介》连在一起的《平面图》吗?不错,《图》和《简介》确实能相互辅助,这显然也是人家把二者安排在一起的原因。不过,一来那个《图》并不能很好地补充说明《简介》的上述不足,二来《简介》应该本身在这方面“自立自洽”,不依赖《图》。

⑤“居住于此”的说法很不好。

“……紫禁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内廷……。此外还有……太上皇宫和……太后宫院等处。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这里,“居住于此”的说法很不好。

首先,“居住于此”的“此”是指哪里呢?得略微想想。得先否定掉是指太上皇宫、太后宫院之后,再结合“居住”一词,才能确定“此”指内廷。

可是,再联系后面的“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会发现,这里只说皇帝“居住”于内廷,把文章的格局缩小了很多。这24位皇帝,不仅在紫禁城居住,也在紫禁城处理朝政。这分明是两项内容,怎么能只说“居住”一项呢。应该说皇帝“在紫禁城居住和处理朝政”或“在紫禁城君临天下”之类才合适,而且不会有让人想“此”指哪里的问题。

⑥说藏品“总分”25大类别有点别扭。

《简介》里有这么一句:“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万余件(套),藏品总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其中的“总分”二字,读起来总觉有点别扭。

文物怎么分类,是相当专业的问题,咱们不想讨论。这里想说的是,如果“藏品总分25大类别”可以换成“藏品总体分25大类别”或“藏品分25大类别”,那咱们就换成后两种说法之一,别用“总分”这种似乎“人气”太低的措辞了。

顺便说一下,“总分”前的“藏品”两字宜予省略。

⑦“多种方式”与“向公众展现”之间宜加个逗号。

《简介》的最后一句是:“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语法错误,但句子显得比较冗长。这是因为,状语“通过……等多种方式”中,“建筑”、“原状陈列”、“专馆陈设”、“专题展览”几个并列较复杂结构文字太多,末尾不用逗号而与后面较复杂而不短的“向公众展现……”相连了。如果在“多种方式”后加个逗号,读起来感觉可能要好很多。

⑧第一段的句子次序宜作以调整。

原《简介》由三句构成的第一段,其结构是这样的:“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是……。故宫……被……,……被……。……,故宫博物院被……,……被……。”

很容易看出,第一、三两句是讲“故宫博物院”怎样怎样,第二句是讲“故宫”怎样怎样,一个“故宫”句夹在两个“故宫博物院”句之间,句子的次序显得参差不顺。

而按照前述①的意见,在《简介》开头增加了“故宫原称紫禁城……”这个新的“故宫”句之后,新的语境下问题可能更明显了。

根据这里的语境,宜把“故宫”句放在一起,把“故宫博物院”句放在一起,先“故宫”后“故宫博物院”或者先“故宫博物院”后“故宫”都行。修改稿采用了前一种次序。

以上就是我对故宫《简介》的意见,是我按照自己认为的中学作文标准从严进行“批改”的。

下面作三点说明:

一是着重于文本本身,基本不在选材和主题上进行改动。比如故宫建于北京的中轴线、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和10米多高的城墙、门洞很有讲究和出入规矩等,一概不予考虑增加。再比如现有馆藏文物除源自北京故宫的外,还有来自沈阳故宫和承德离宫(它们是清宫不是明宫)的,还有解放后受赠、征集、调集及其他途径得到的,这些情况只字不提。

二是以现文本认定的结论为准,不讨论《简介》中可能受到争议的内容。比如《简介》认定清朝是年灭亡(跟一些权威年表不一致)是否妥当,是否可以不写具体灭亡年份。

三是以现场牌板的版面容量为限,基本不增加文本的篇幅。现在的修改稿比原文本只多9个字符,是牌板上无需增加行数即可排下的。排在下面的英文版(并非直译),译文字符数也不会因此增加多少,仍不存在排不下的问题。

(说明:文前文后两张图片来自版权方,未经版权方同意请勿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