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文化沈阳盛京旅行家解锁沈阳一宫两陵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3/11/24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在中国传统神话世界里,龙一直被视作祥瑞、权威乃至皇权的象征。千百年来,凡是与龙有关的传说,也总会受到追崇。

在有着“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的沈阳,龙的传说自然是少不了的,龙的身影也在盛京皇城内外之中有着诸多体现。但若论龙文化元素最集中的地方,那一定非一宫两陵莫属。

当然,一宫两陵里的龙纹、龙饰,也不局限于或飞腾或舞动的龙的形象。相传禀性各异、嗜好不同的“龙九子”,也在一宫两陵里各自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总说传奇盛京、魅力沈阳,日前,沈阳市文旅局和沈阳日报社策划了一条以龙子传说为线索的全新游览路线。

在澄澈碧蓝的日子里,不妨让我们穿梭在古老的红墙下、游历在龙的传说中,以寻找龙的九子为出发点,开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解锁打卡一宫两陵的新玩法!

解密传说,“龙生九子”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在古代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一直不胜枚举。明朝弘治年间,有关“龙生九子”的传说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而今人们在解释“龙生九子”时,普遍引用的,多是明中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所著的《怀麓堂集》中提到的版本。

李东阳学识渊博,素以文章冠朝著称。《怀麓堂集》里涉及龙的篇目,李东阳把龙生的九个儿子说成是性格各异的殊物。

即:喜音乐的囚牛;嗜杀喜斗、心胸狭隘的睚眦(yázì);平生好险又好望,立于殿台角上的嘲风;习惯大声吼叫的蒲牢;形似狮子,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的狻猊(suānní);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的赑屃(bìxì);形似虎,多见于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的狴犴(bìàn);身似龙、雅好斯文,多盘绕在石碑上部的负屃(fùxì)以及口润嗓粗而好吞,殿脊两端的吞脊兽螭吻(chīwěn)。

沈阳故宫大政殿东侧碑石下的赑屃(又称霸下)

据当时人笔记记载,明孝宗皇帝有一天读书,看到“龙生九子”说法,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写了一张纸条令中官拿去问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后,依稀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便问吏部侍郎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而皇帝的垂询又不能拖延太久,于是李东阳在无奈之下,只得引据刘绩的“旧册子”复命了。

也正因为是传说,除了李东阳的版本外,后来坊间也曾流有其他关于龙九子的说法,比如有将椒图、螭首等视为龙子的。

“龙九子”的装饰,不仅美观还有妙用

其实,至于龙的九个儿子到底是谁,我们大可不必为之劳神,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九”本就是个虚数,并非可丁可卯的九个。

沈阳清昭陵隆恩殿上的螭吻

“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象征,而皇帝又自诩‘真龙天子’,故而无论是他们生前居住的宫殿还是死后安葬的陵寝,自然都少不了‘龙家族’的形象。”据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于明霞介绍,作为皇家独有的符号,龙的图腾在明清两朝的建筑中,都被广泛应用。

而同样有着诸多龙图腾的沈阳清昭陵,也大量采用了龙与龙子的装饰,动因与沈阳故宫有着异曲同工之意。难不成那些逝去的君帝王,也想借助“神兽们”的奇能异术多求几分安心?

据沈阳清昭陵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梁莹介绍,在一宫两陵的建筑、陈设和装饰中,大量使用的龙纹、龙饰除了彰显至高无上的皇权威慑力外,很多神话传说中神兽的点缀,其实是从建筑实际需要上考量的,背后也彰显出古人的智慧。

“比如,建筑正脊两侧、高高卷起尾巴的龙子之一螭吻,它不仅是一种图腾、一个装饰,它的位置本是在两脊的交汇处,所以它的出现也起到了很好的固定脊梁、防止漏雨的作用。”梁莹说,还有蒲牢,根据它的习性,古人选其作为洪钟提梁的兽钮造型,也是兼具了实用性和使用性的思考。

一宫两陵的这些地方,能看到龙子身影

在撰写本期文章时,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走了走一宫两陵,为您梳理了一份可以与“神兽们”亲密接触、比较有代表性的打卡地图。还等什么,快快上车一同去看看吧!

——“正统篇”——

龙的九子之螭吻和嘲风:

这两位龙子通常是成对出现的,也是古代宫廷建筑里最常见的龙饰之一。

沈阳故宫崇政殿上的螭吻

螭吻吞吃着正脊,嘲风在垂脊上瞭望远方。需要区别一下的是,在嘲风身前的檐上,通常还蹲有其他的檐脚小兽,一排小兽最后面的那个才是嘲风。成语“五脊六兽”,说的就是建筑的五条脊外加那排小兽!

清昭陵隆恩殿垂脊上的嘲风(最右侧)

在一宫两陵里,凡是有正脊且达到一定规制的建筑,通常都会看到它们的身影。其中,在沈阳故宫里,崇政殿顶端的两个螭吻,是最大、最华丽的。清昭陵和清福陵中,两陵里隆恩殿上的螭吻也别具特色。虽然同是螭吻,却也略有不同。沈阳故宫崇政殿的螭吻是两头,不仅口吞正脊,同时吞下了垂脊,颇为壮观;而两陵隆恩殿顶端的螭吻只是对视着吞下了正脊。相同的是,无论是哪一处的螭吻,其背部都插有一把宝剑,写有“日”或“月”二字。

龙的九子之赑屃和负屃:

这一对龙子也是普遍成对出现的,通常在石碑上下得见。

清昭陵大碑楼里托着皇太极功德碑的赑屃(又名霸下)

赑屃虽身形似龟,但却不是龟。相传赑屃可以给人带来福气,它驮着的常常是功德碑。而负屃是九子中长的最像龙的孩子,所以喜缠绕的它喜欢盘踞在石碑的上端。

盘在清昭陵皇太极功德碑上方的负屃

在沈阳故宫大政殿的东侧,有一个碑石文物展示区域。其中,为皇太极殉葬的侍卫安达礼的墓碑,就有赑屃和负屃的身影。而在清昭陵中,皇太极功德碑上下的负屃和赑屃要更为精美和壮观。在清昭陵的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里,巨大的赑屃踏着虾兵蟹将,稳稳地驮着记载了皇太极一生文治武功的巨型石碑。同时,共有六条负屃盘在碑顶,生生世世守护着石碑。

龙的九子之狻猊:

狻猊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的习性,令其多见于佛座上和香炉上脚部的装饰。

清昭陵石五供香炉脚上的狻猊

在清昭陵隆恩殿的北侧、二柱门北侧的石祭台上,摆放着香炉、花瓶、烛台石五供,中间的香炉炉脚上刻着的就是狻猊。相传狻猊的生母是头母狮,所以狻猊也有着狮子的形态。在清昭陵的隆恩殿内,还有一套祭祀用的珐琅五供复制品,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原件已经被收藏,虽然这套珐琅五供是复制品,但也值得近身观瞧。

狻猊

据梁莹介绍,清代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石祭台设定后,永世不能移动。还有传说称,地宫的入口就在石五供下,不过也只是传说罢了。

龙的九子之蒲牢:

在沈阳故宫和清昭陵里,均能看到龙子蒲牢的身影。

沈阳故宫金代定更钟顶端的蒲牢钟钮

因受击大声吼叫的特性,蒲牢多被充作钟钮。在沈阳故宫的清代宫廷钟表展厅里,曾于清末挂在奉天城内钟楼上的金代定更钟的顶端,那个钟钮便是蒲牢。

清昭陵仪仗房里铁钟上的蒲牢

在清昭陵的仪仗房里,有一口顺治十五年制造的铁钟,钟钮的位置也是蒲牢。以前曾有谣传说,这口钟是用以司祭时使用,但据梁莹介绍,在祭祀的程序中,并没有鸣钟这一项,清昭陵里的这口钟只是为了报火警用的。

在李东阳的龙九子版本中,喜音乐、蹲立于琴头囚牛,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的睚眦,还有形似虎、多见于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的狴犴这三位龙子,因功能、属性的原因,目前在一宫两陵里见不到。

——“番外篇”——

龙的九子之蚣蝮和螭首:

蚣蝮形似鱼非鱼,好水,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也有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将它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防止洪水侵袭。

沈阳故宫崇政殿月台四周的螭首

在沈阳故宫崇政殿、清昭陵的隆恩殿月台外围的四个角上,还有清福陵的神功圣德碑亭门前的地上,都能看到有着排水作用的蚣蝮。不过,有的人将沈阳故宫崇政殿的排水兽称为螭首。

清昭陵隆恩殿月台外的蚣蝮

巨大的头颅、张着硕大的口,虽然面目有些狰狞,但据沈阳故宫、清昭陵的工作人员介绍,降大雨时,大殿上的积水就是从蚣蝮的口中倾泻而出,颇有瀑布的清澈、奔涌。

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亭门前趴在地上的蚣蝮

而清福陵的蚣蝮虽然也是蚣蝮,但趴在地上的它真正起到的作用,只是镇住雨水、防止洪水侵袭的“象征性”的意义。也有专家分析,清福陵蚣蝮的身体里,可能藏有排水的管线,连通着不远处的亭宇。

龙的九子之椒图:

椒图就比较好认了,人们将它装饰在门上,看守门户、震慑妖魔,以求平安。

清昭陵隆恩门上的椒图

在清昭陵里,正红门、隆恩门等门户均有椒图的出现。其中,数隆恩门上的椒图最为完整、最具神采奕奕。民间有传言:“摸一摸椒图头,一辈子愁不着。”果然,隆恩门上的椒图,已经被游客们摩挲得锃锃发亮。

其实,朝代的沧桑、一宫两陵的故事,都早已远去,龙也好、凤也罢,于城市、于我们而言,一宫两陵绽放出的是醇厚的文化和别样的风采。此时的这些神兽们,也似乎终于可以“五脊六兽”地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安心让游客们品味、欣赏,也算是开辟了自己新的职业生涯!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有了一种新世界大门被打开的跃跃欲试,这些从前很少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