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萃集名家心血描摹盛京文化盛京演义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3/2/16

人们常说,想要感知、了解一座城,最快捷的方式之一莫过于去品读与这座城有关的文艺作品了。因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勾勒的魅力和气质,大多与各个时期的艺术表达相辅相承。

水墨连环画《盛京演义》(上、下)将于12月在沈出版。对此,记者特别采访了该书的主创高级美术编辑郭德福,在骤雪初霁的日子里,探寻该书的独到之处以及那些令人为之一振的创作故事,回忆了他与宋雨桂、杨仁恺、王弘力三位前辈艺术家联袂创作的点点滴滴。

填补空白,还原历史为盛京立传

据郭德福介绍,此次出版的《盛京演义》并非该部作品的首发。早在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就曾出版发行过《盛京演义》的上册。

至今,郭德福还记得十多年前的盛况:“当时全国各地都对《盛京演义》(上)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并引起强烈反响,《盛京演义》不仅成为当年出版界的盛事,还拿到了年全国美展连环画的最高奖项,部分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盛京演义》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故事为历史背景,用连环画演义的形式概述了一代汗王建功立业的风云过往。“在对历史细节、传说轶事捕捉描摹的同时,《盛京演义》还将沈阳城的人文地理、社会风情等城市元素融入其中,正如杨仁凯先生当年在创作时所提出的站位,《盛京演义》不仅是在为沈阳画像,更是为盛京立传。”郭德福说。

恰到好处,艺术大家们的巅峰之作

此次出版发行的《盛京演义》共分上、下两集,书中一共收录了幅书画作品。其中上集幅,下集幅,由31个历史故事组成。暗红色的书皮上,宋雨桂、杨仁恺、王弘力、郭德福四位创作者的名字赫然在列。每集故事的开头,还有杨仁恺或王弘力两位著名学者题写的卷首诗,这些都赋予了这部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郭德福看来,无论是年的上集首发,还是此次合集问世,《盛京演义》的创作和出版都是那样的“刚刚好”。

杨仁恺先生

年,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沈阳晚报》在宣传时形成了“报中画”的文化现象,将沈城的知名学者、画家凝聚在一起。《盛京演义》的发起便得益于此。那时,郭德福还是《沈阳晚报》的高级编辑,“‘报中画’的形式不仅让各路名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大家有个共识,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想把沈阳的历史文化和丰厚底蕴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年3月30日机会来了,《沈阳晚报》专门开设了以绘画作品宣传沈阳的专栏。时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的著名山水画家宋雨桂,人民鉴赏家、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北派连环画代表画家、著名学者王弘力,还有郭德福都成为专栏的作者。

“当时,正值三位艺术大家的创作高峰:宋氏山水炉火纯青,享誉国内外;杨老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丛书基本完成;王老的巨著《古篆释源》隆重推出,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尝试以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诗、书、画、文,来表现历史故事。”郭德福是其中最年轻者,他在杨老的引荐下,专程去北京造访清史专家,多次在抚顺赫图阿拉、萨尔浒、沈阳故宫等地采风,撰写脚本,创作画作,“早了大家的技艺还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晚了年岁大了也不行。”郭德福笑着说。

一部作品,生发城市独有的画派

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浓浓热爱,从年开始,四位名家便开始了水墨历史画《盛京演义》的创作之旅。专栏一共持续了一年,创作也跟着进行了一年。

“第一期内容是我和宋雨桂创作的《艳粉姑娘》。”画中,一位妙龄少女在浑河岸边浣洗衣服,她的身旁是一片芦苇塘。在创作时,宋雨桂用了欧洲印象派半抽象的画法,用水墨氤氲出了芦苇塘的模样。“宋雨桂笔下的芦苇塘看似一笔带过,似芦苇又不似芦苇,有点烟云缥缈的味道。”郭德福说,“在创作《萨尔浒大战》时,宋雨桂也用了这种苍茫的笔触勾勒远山和树木,瞬间就把战场的气氛烘托出来。”画中,郭德福的人物生动劲道,宋雨桂的景物又非常抒情,“当时宋雨桂说,他想留下让观者想象的空间,达到‘以眼补笔’的效果,后来他也将这种技法称为‘万法一瞬’。”

郭德福与宋雨桂先生在共同创作

几幅作品获得成功后,紧接着《棋盘山传说》《一宫两陵》……一系列围绕沈阳城、清前史的故事一篇跟着一篇娓娓道来。最后成书时,《盛京演义》也形成了诗、书、画、文和谐统一的表达形式,极具艺术感染力和文学厚度。“杨老特别高兴,他说沈阳终于有了自己的画派,他将之称为盛京画派。”当画作在全国巡展时,观者无不惊艳赞叹:连环画还可以这么画!

加以利用,将成为优质文旅资源

如今,除郭德福外《盛京演义》另外三位创作者均已仙逝,全集的出版也成为郭德福对深厚友谊的告慰。

“说它是一张厚重的城市名片,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当年我们四个人并没有把这部作品单纯的当成一部艺术品来完成,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责任,是带着使命去完成的。”郭德福说。

虽说《盛京演义》是一部连环画,但它却不同于以往连环画的创作手法。据郭德福介绍,所有画作都是按照历史画的规格,在四尺宣纸上完成的。同时,还融入了孔子的春秋笔法、司马迁的《史记》,古代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精髓,“可以说我们把毕生所有的学识都融入创作中,才形成了它的感染力。如果可以有一个博物馆能把这些画作全部展示出来,让其成为一个窗口,那么更多的市民、游客就可以透过它来了解沈阳。”

从《艳粉姑娘》《棋盘山传奇》一直到《顺治入关》,郭德福说,看完《盛京演义》,读者就能领略很多有关沈阳前清时期的整体社会风貌,“也算是给家乡的一种回报。”

“这套书也可以与城市文旅产业结合起来,宋雨桂之前说过,《盛京演义》中最精彩的作品叫做《棋盘山传说》,画的就是仙人下棋。”郭德福认为,完全可以将画作的衍生品挂到棋盘山景区,让其成为风景中的风景,“还有《一宫两陵》,也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优质资源。”

看历史演义、赏城市风光,在《盛京演义》里感受沈阳的文化神韵吧!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勇,通讯员关彤)

后记

作者:郭德福

郭德福近照

在我的心中,宋雨桂、杨仁恺、王弘力是三位艺术巨人。

“中国山水画第一人”宋雨桂,以其独创的宋氏山水享誉画坛;王弘力的《十五贯》是读者眼中“永远的十五贯”;杨仁恺被誉为“国眼”,亦是国史大家,著名的博物馆学者,“清明上河图”的发现者。从年起,我有幸站在三位艺术巨人的肩上,开始了《盛京演义》的创作之旅。年,《盛京演义》(上)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在同年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连环画最高奖,数幅原作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业内这样评述:“年,连环画出版的盛事,非《盛京演义》之问世莫属。表现如此壮烈的历史故事,而且事件的发生地就在大东北,由黑土地的画家们来演绎,自有一种他人无法替代的‘血统’的刚性在。他们以各自之擅长,演绎这壮阔壮烈也不乏柔板的“弦乐四重奏”。以酣畅的笔墨,刚柔兼济,予演义以强烈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感悟人性的本真和艺术的壮阔华滋,这是作品震慑人心的魅力所在。”(见岭南美术出版社《图说中国连环画》一书)

当年已是名满天下的艺术大师,却俯首一部连环画的创作,宋雨桂这样回答记者:“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都绝不会把个人名利作为惟一的追求,画连环画没有经济效益,却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人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因为是脚下的土地培养造就了你,你不为它效力就是缺少良知。创作《盛京演义》的初衷,就是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做到出精品、出人才、出传世之作,以创新的形式合力打造文化名牌,为家乡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时年已至耄耋的杨仁恺老先生,极为重视“盛京演义”的创作,数次为“盛京演义”题跋和书写卷首诗,并亲自题写了“盛京演义”书名。“为沈阳画像,为盛京立传”,杨老称《盛京演义》为沈阳古文化城增色,“盛京文化后记名牌作品从而充实清前史文化篇章”。

著名连环画家王弘力老师同时又是书法家,他自创王氏篆书,并著有《古篆释源》一书,他用不同的篆书字体为《盛京演义》题写了十余幅卷首诗,开创了水墨连环画诗、书、画一体的独有特色。

时任中国美术出版社社长郜宗远说,以宋雨桂等四大名家为代表的“盛京画派”浑厚磅礴的现代水墨艺术风格,更增添了清前史历史风云的恢弘气势。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大制作、大手笔。这部作品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关于现代水墨艺术如何为大众服务,如何普及发展的思考。“盛京演义”下集的创作、出版,间隔了18年之久。这期间,我用十年时间游走于山东、河南大地,创作出百余幅水墨历史画为生活中的孔子立传。年出版的这套《孔子画传》,先后在中国、法国、德国、韩国、美国出版。没有《盛京演义》的创作实践,就不会有后来的《孔子画传》,这是我向三位老师关于作画述史的一份答卷。

借用本书第三十集宋雨桂先生题写的卷首诗来结束本文:“单骑报国走黑山,白马玉袍铁弓悬。幸得武穆十三卷,笑傲风云大散关。”我们是得了艺术“武穆十三卷”的幸运儿,我们怀着以画报国,以画兴邦的执念,完成了幅盛京画卷,单骑跃入提升连环画,普及历史画的创作之旅,那些深情的盛京笔墨,倾诉出我们的家国情怀。

郭德福写于辛丑年清明后三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