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皇帝宗亲总是叛乱亲情靠不住吗来看看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3/3/10

大家好,我是青蕾。“推恩令”如今被大家推崇,那么它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古代皇亲国戚总是和叛乱不分家,亲属之间也靠不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

禅让

夏朝夏启即位,破坏了禅让制度,首领继承原则变成了世袭制度,由此开始了“家天下”的阶段。出于对王位的稳固考虑,各代的君主任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亲戚即宗室,以稳固王位;但同时有的君主吸取前朝覆灭或前任君主在位时期判乱的原因,限制宗室的权力。

一、西汉初年的宗室问题

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周代开始,宗室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拱卫王室。早在刘项相争时,刘邦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后又封同姓九王,造成中央与封国长时间的对立。为牵制诸侯王势力,汉初对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又实行秦代的郡县制。在封国之内,诸侯王拥有最大的权利。诸侯王的权利和中央的权利,除了布政范围以外,其余基本上一致。诸侯王可以任命下属的官员,甚至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地方权力过大对中央造成了威胁,于是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即位三年,采用了晁错的建议,颁布诏令,削夺楚国、赵国等诸侯国的封地,强制削藩。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等其余六个诸侯王,打着“清君侧”为的招牌,发动叛乱。三个月内叛乱被平定,这就是史称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吸取了景帝时期的教训,汉武帝即位后对地方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的政策,大大限制了宗室在地方的权力,使诸侯只有其名而并无实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西晋初年的宗室问题

晋初武帝司马炎大封皇族子弟为王,出镇各地,拥有军政大权。晋武帝死后,惠帝即位,惠帝的妻子贾后与外戚杨骏争权,贾后杀死杨骏后,任用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争权斗争愈演愈烈。从年至年,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为争夺中央政权而互相攻杀,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叛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各族人民饱受磨难。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取政权,对晋朝的政权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八王之乱

三、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没有宗室叛乱的产生,原因在于皇帝对于宗室权力的限制,不分封宗室或只有封爵但不到外地就藩,宗室始终在皇帝的管控范围内。

盛唐

四、明初的宗室问题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王位实行分封制,皇子到地方成为藩王,他们在地方权力很大。朱元璋长子朱标还未登基就去世了,不得已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立即开始着手削藩,以保障中央的权力,与大臣商议采取诸多措施,但是都过于操之过急。朱允炆在北平(现在的北京附近)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然后又把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边疆,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是起兵造反,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朱棣一路过关斩将,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于是朱棣成功即位,朱棣为了防范其它诸侯王依葫芦画瓢,也着手削藩,大大限制宗室的权力,安排宗室到外地就藩,仅仅给他们经济方面的优待,其它方面的权力几乎被剥夺,明后期就再没有宗室叛乱的发生。

靖难之役

五、清朝的宗室问题

清朝吸取前朝的经验,不再分封藩王。宗亲贵族由朝廷供养,不能随便外出,完全在掌控之中。因为清朝的皇帝不分封宗室以及全方位掌控,所以清朝也没有宗室叛乱的发生。

沈阳故宫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给您答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