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正义
黄慎,福建宁化人,康熙二十六年()生,卒年不详初名盛,恭懋、公懋、躬懋、菊庄,曾用江夏盛,后更名黄慎。雍正四年,改字恭寿,取别号瘿瓢山人;”还曾用东海布衣、苍玉洞人、糊涂居士、放亭等别号;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中期以郑板桥、黄慎等为代表的画家群兴起,他们摆脱了清初以来的临古风气,不受守旧画风的影响,发挥独创精神,作品独抒个性、不拘一格,给人以清新之感。他们既有各自的面貌和独特成就,也有相同的思想和风格,从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活跃在扬州地区,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新流派扬州画派。他们以孤傲不羁的性格,通过作品给人们以有力的启迪。雍正四年,黄慎曾以瘦瘿木雕镌瓢器,隐寓怀才不遇,此瓢至今仍留存于世。
虽然由于在各时期涌现的画家不同,“扬州八怪”的说法也不统一,但黄慎则一直以人物画独领风骚。
“扬州八怪”画派的形成与其画家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清人马荣祖、王步青所著的《黄节母纪略》中记载黄慎“少年孤贫父亲客死于湖南商旅途中,慎年甫十四,弟达三岁。家徒四壁。母独力撑柱,夜勤女红,无膏火,拾松枝燃照,或走附月光,严冬风霜,犹著苎布裙,手指皲裂无完肤,旦以所成命子操入市易米,进二老。而糠粃作羹,偕子女共食。”
十八九岁时,寄居于当地无人修葺的寺庙中,白天习画,夜间借供奉佛像的长明灯火读书。此后,频年饥谨,无从得食,黄慎大痛,再拜别母,随上官周学画。年余,已经能够传承老师笔法,于乡间街巷鬻画供养母亲。由于少年艰辛,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日后的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侍母至孝。雍正五年,黄慎因母亲年迈,不能远离,故而奉居扬州。三年之后,其母去世,返福建宁化。当他略有余资时,倾其囊中所有请命于官府,为其母建立坊表。他说:“慎之寄于画,非慎志也,为谋吾母之甘旨(美食)”,“慎非画无以养母”。他的绘画生涯较长,在乾隆三十三年,八十二岁时,还创作了花卉图册。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黄慎绘画作品9幅,从这些作品可以对画家的艺术特色与风格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它们体现了画家对传统题材的认知程度,如对仕女的表现形式、对人物神态的把握、对博古图的运用等,体现了画家对众多题材的驾驭能力。
《设色踏雪寻梅图轴》高厘米,宽95厘米。此幅作品中,斜耸半峰,枝老梅虬曲横出,坡前是一骑驴寻梅的老者,一童随后。全图以墨色染天,衬出雪峰、雪梅,用焦润笔墨画出人畜、梅枝,用笔老辣苍劲寻梅图中的雪景山水让观者欣赏到画家对于山水画驾轻就熟的能力。
画左上侧题诗为“骑驴踏雪为诗探,送尽春风酒一甔,独有梅花知我意,冷香犹可较江南。”寻梅图中左落年款“乾隆七年,六月写于芙蓉草堂,慎。”下铃“黄慎”朱文方印,“恭寿”白文方印。右下有收藏半印,漫漶不能辨识。
《设色持梅图轴》高87厘米,宽30厘米,为朝阳济赞堂博物馆李海君先生所藏。此幅作品中所绘人物是持梅的老者。老者头戴纶巾,左手持一青瓷尊,指甲修长。尊中插鲜梅一枝,图中题“独有梅花知我意”;左落“黄慎”名款,钤“黄慎”朱文方印,“瘿瓢”白文方印左下有“安越堂藏本”朱文收藏方印。它与上幅绘画与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都有“独有梅花知我意”题字,通过对比可见黄慎绘画之风格。
《设色东方朔偷桃图轴》,高厘米宽77厘米,此画作绘神话故事人物东方朔,面目顽皮,皓首长髯,左手持盛桃竹篮,右手伸入篮内,俯首回望,似正偷桃。此图用笔较为工整,设色明丽,属黄慎另一类风格之作。图右上侧题款“乾隆八年秋九月写于美成堂,瘿瓢黄慎”,款下“黄慎”朱文方印、“恭寿”白文方印。
《仕女图轴》,高厘米,宽58.5厘米,画中绘一窈窕仕女,背携一架古琴,回首侧望,神情生动。全幅用笔流畅,构图洗练,衣纹波褶处理得恰到好处。图右上部草书自题四言长诗:乐载新婚,鼓瑟鼓簧。为以时酒,载唤载觞,一解。悠悠长道,露绝碧草,愁来煎心,匪不我好,二解。历历三台,上土徘徊,今我不乐,日月相摧,三解。仰视霄汉,初月天回,鋏好谁弹,长吁累叹,四解。诗后署款“雍正九年十二月,写于美成草堂,弟黄慎”,款侧钤“黄慎”朱文方印、“恭寿”白文方印。
此外,沈阳故宫还收藏了黄慎的《墨笔设色山水图轴》《设色钓罢归来图轴》《设色花鸟图轴》《设色墨笔瓶花图轴》《设色人物图轴》等画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