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为什么要弄成那个样子?建筑像中国传统建筑,但又似乎有差别,不同在哪里?建筑选址有什么讲究吗?
去过几次中山纪念堂后,这些个问题常常不自觉地冒出来。
好吧,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一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老城区的城市近代中轴线上。这条轴线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广州市府合署大楼(今广州市政府)、中央公园(今广州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桥连线而成。
作为这条轴线上的空间地标之一,中山纪念堂北望中山纪念碑,南靠广州市府合署大楼,在越秀山下宽敞平地空间中特别醒目:八角外形呈明显的中国庙堂建筑风格,又与传统有所偏差;建筑色调,用的是中国传统颜色中的蓝、白、红三色,显于天地之间。
纪念堂的八角形攒尖顶▋二
这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如您所知,这类建筑中必多有寓意,以纪念被纪念者的荣耀。
这一点,年轻的设计师吕彦直给出的方案实在太妙。
立正门前看,纪念堂呈“山”字形,暗合孙先生常用名中的“山”,这是以形纪念被纪念者,可观,较为具体。又以这巍然屹立的“山”,暗喻先生的品格和革命事业的崇高,这比较含蓄,已是抽象的表达。
“山”字形建筑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若将纪念堂看作是中国的一阕歌,那么,这仅是表达纪念之情的上阕。
孙中山先生一生秉持“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并为之奋斗不息——这是他的革命理想,也是伟大之处。纪念堂装饰的蓝、白、红三色,正是用以纪念他的这般理想: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代表自由;白色穹顶象征白日,代表平等;红色门窗和柱子,比喻满地红,代表博爱。这是表达纪念之情的中阕。
下阕是高潮,也是纪念情感的最终落地处。这体现在台阶上。从孙中山铜像处往纪念堂大堂,分布有2段台阶,其中下段五级,上段九级,暗合古代的所谓九五之数,以示“九五之尊”。这也吻合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看,孙先生配得上这份荣耀: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藻井还有一些有寓意的地方不得不提。细看柱子的柱头,装饰用的纹样是“¥”——即“羊”,与两侧的稻穗相合意喻“五羊献穗”,这可是广州最核心的城市文化意蕴,建筑师借此表达“羊城中的纪念堂”“羊城人民怀念孙中山之情”。椽子端部的万字符“卍”,有吉祥、祝福之意。
在一座建筑里完美呈现纪念者的品格与传统文化,而且还顾及每一处细节,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柱头“¥”与稻穗装饰▋三
从建筑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山纪念堂还有很多用心之处,值得细品。
建筑师从中国这个大尺度空间里,择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并精心布置于纪念堂各处。
建筑细节,满满中国风纪念堂的顶部和飞檐,很眼熟吧?是的,建筑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多见于中国北方的宏伟建筑,如应县木塔、沈阳故宫大政殿。如果仅看“攒尖”,与北京天坛的顶部也相似。屋顶之下,则有前后左右4座宫殿式重檐歇山,层层飞檐出卷,以烘托屋顶气势。即是支撑又是装饰的斗拱、藻井、花梁、雀替、脊兽、正门对出的柱廊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语言。这样的视觉冲击,既感亲切,又现庄严。
但是,纪念堂是一个公共建筑,当时要求要能容下人,而且疏散人群要快。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未曾实现的。因此,在空间主体结构上,建筑师采用了西式的钢筋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大堂内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不设一柱,气势恢宏。
当年建设中的中山纪念堂就这样,西式结构的空间和中国传统、古典的建筑语言,在纪念堂这里完美融合。
这是当时的一个创举。后人将它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的经典建筑和代表作”。
喜欢这样具有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建筑。
可惜的是,今天已鲜见这样见传统又有现代特色的建筑冒头了。千城一面。
纪念堂地基支柱是松木庄,传统营造▋四
为什么要将纪念堂建在此地?这可以说是既是巧合,又是必然。
事实上,当年纪念堂的选址,有“西瓜园”(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在地块)和旧总统府(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两址之争。旧总统府址最终当选,根据当时的报道,有两个理由:居城市中点;与中山先生有关联。
旧总统府与中山先生有关系,这是一个巧合。但纪念堂在“居城市中点”的地方,则是一种必然。因为广州城的起点,就是在越秀山下。纪念堂选址于此,自然是“居城市中点”。而且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已经完成了中央公园、维新路(今起义路)的改造,再联合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城市的轴线便呼之欲出了。故此,纪念堂最终落地于此,有其必然性。
多说一句,越秀山堪称广州城的“母亲山”,因此,要认识广州,必先识越秀山。当然,后面还得再识珠江。无论何时,“云山珠水”都是解读广州城市最好的钥匙。
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与山下的纪念堂连线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