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
作为辽宁人,我今天要说说沈阳的故宫。
即便是本地人,通常对它的了解也远不及北京故宫。因为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筑形制来说,它都无法和北京故宫比肩。但是,作为一处历史遗存,它是不同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终成一统的具体呈现,同时见证了一个少数民族兴起的历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沈阳故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直被大众低估了。
沈阳故宫位于沈河区的闹市之中,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有古建筑座,多间,规模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十分之一不到。这里没有高大的城禁,自然也就没有护城河、金水桥之类的附属。
作为皇宫如此低调,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努尔哈赤虽然建国称汗,但相对于彼时的明朝,不过是边远割据势力,还需韬光养晦;其二,霸业初开,当凝心聚力于发展和巩固经济民生;其三,满洲虽然物产丰饶,但地广人稀,且人壮皆兵,征伐之间也缺少大兴土木的人力。所以,沈阳故宫相比历史上其他皇宫,可谓节制有度。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东、中、西三部分。
大政殿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万历四十四年(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其后,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后续横扫辽东。在统一女真各部落之后,为巩固其政权,先迁都于辽阳,后于天命十年(年),迁都盛京,即今天的沈阳。沈阳故宫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即建于这一期间。
主体建筑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殿顶满铺黄琉璃瓦且镶绿色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木架结构,榫卯相接,飞檐斗拱,彩画、琉璃以及龙盘柱等,充分吸取了汉族传统建筑样式。但殿顶的相轮宝珠与八个力士,以及殿内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并带有一些宗教色彩。
大政殿两边的建筑即十王亭
大政殿居中,十王亭拱呈八字分列两侧,合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
这组建筑的设计,显然是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表现,同时反映出汉、蒙、藏文化对满族文化的共同影响。满族的前身是渔猎民族,且长期征战,因此,个人感觉这组建筑的格局更似行营军帐的翻版,大政殿就算是中军大帐吧。大政殿看上去和北京的天坛有相似之处,但少了天坛的圆润而多了些棱角,基台、殿身体量偏小,显得气势不足,也就没有天坛祈年殿那种天圆地方,敬天祈告的神圣感。
不过,其造型生动机巧,也算是古建筑中的上成之作。据考证,大政殿和十王亭当初并没有宫墙,严格说并不算是皇宫,更像开放的官府衙门,而这种君臣合于一处办理八旗事物的方式,倒也适合满清早期的行政体制。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第二年病逝,皇太极继位,陆续兴建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也就是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群。其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当属崇政殿,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殿。迁都北京之前,这里是满清王朝的权力中心。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即在此举行。
崇政殿
崇政殿的彩画有着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
崇政殿的建筑形式是东北地区常见的硬山顶,五间九檩,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廊柱为方形,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金黄琉璃镶绿剪边;殿柱为圆形,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尾藏于殿内,龙首伸出檐外,形神兼备,确有潜龙飞天之势。
如今殿内宝座已非原貌,其堂陛、匾额、屏风宝座等格局用度,皆为乾隆年间重新设计制作,因此,不难看到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影子。
从建筑风格来看,这座大殿在大量吸收了中原建筑精髓的基础上保留着一定的满族传统和地方特色,而在装饰方面又有藏传佛教的艺术风格。因此,虽然它不及重檐庑顶的北京故宫太和殿高端大气,但其建筑艺术的独特价值却是其他宫殿所无法替代的,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广泛融合。
凤凰楼
崇政殿之后,是凤凰楼。二者风格迥然不同,此楼三层,建在四米高台之上,颇有气势。这种高台起楼大概也和满族的传统生活习惯有关,长年白山黑水之间征战,营寨建于高处,视野开阔,便于守卫瞭望。盛京地处平原,大概也需要一登高远眺之所吧。楼体为歇山顶式,同样是琉璃铺顶,金黄镶绿,上有乾隆帝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作为盛京城内最高建筑,风楼晓日乃盛京八景之一。
清宁宫位于最北端,是皇帝和后妃起居之所。虽为后宫,其实更像民居。
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在东次间开门,俗称口袋房,内部极其朴素,万字火炕和吊床,窗从外关,烟筒设在屋后,这些满族民居的特点,为这皇宫添了些许百姓民居的烟火气。由此可见,建都盛京之时,清初皇帝仍不失白手起家,戒奢从简,胸怀大志的先人遗风。
清宁宫
这一中轴两侧还有一些续建的配殿,诸如存放皇家族谱的敬典阁等,这些建筑从风格和格局上已经开始重视皇权威严的等级次第,显然是入关之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满清入主中原,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
作为龙兴之地,康熙至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十次东巡,拜谒祖陵,瞻仰圣迹。因此,沈阳故宫经康熙、乾隆两朝续建,西路建筑群于年间完成,并以此作为行宫与先皇旧宫并存,也使得沈阳故宫最终有了东、中、西中轴对称的新格局。
同其他两路不同,西路建筑群文化内涵重于政治意义,建有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
文溯阁
这里我要重点说下文溯阁。
文溯阁仿建于宁波的天一阁,因此具有典型的江南书阁样式。清代文献巨制《四库全书》七部抄本之一即藏于此。白墙、绿柱、黑瓦使其与周围建筑有明显不同,色彩如此搭配也是很有讲究,五行之中,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黑色代表水,书忌火,以黑瓦为顶,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
而窗柱等不饰红黄等暖色也有这一层取吉避灾的用意。文溯阁这里不见皇家威严之风,只有书香文韵之气。乾隆帝写有长诗,并御笔亲题两部楹联。北侧一幅是: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探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中有横额圣海沿回。南侧的一幅是:古鉴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区脉络,本绍闻为典学心传道法验权舆。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主持编撰的中华文化集萃,弥足珍贵。成书之后,其后二百年间,因内忧外患,圆明园文源阁、江苏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本全毁,杭州文澜阁本仅存半部,只有北京文渊阁、承德文津阁本和沈阳文溯阁本基本完整。
个人觉得,和中原文化相比,东北的文化底蕴相对是薄弱的。东北不是没有历史和文化,但由于地处荒蛮开化较晚,文字记载和遗迹留存少之又少,而这保存完好的故宫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在现代繁华遮蔽下,沈阳老旧的故宫并不显眼,但拂去历史的尘迹,沧桑之中却能投映出一个王朝的兴起、鼎盛、乃至衰败的依稀。
来到沈阳,不妨到这里看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