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蒂亚斯·哈斯所作的《REGNISINAEvelSINAEPROPRIAEMappaetDescriptioGeographica》
四:此地图现存的中外版本及价格:
在大致了解了默克尔总理以国礼相赠的这幅年“中国地图”之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西方成熟的古旧地图收藏及拍卖网站上,包括著名的佳士得拍卖行在内,都经常会有本文所述的哈斯版本或者唐维尔版本的印制地图进入市场流通,根据年代及品相不同,估价或成交价也从几百英镑到几千美金不等,最近的一幅唐维尔版本在佳士得年6月9号的“超越地平线”拍卖主题专场中的估价为二千~三千英镑。
最近的一幅唐维尔版本佳士得拍卖行年6月拍品估价2-3千英镑
而中文版本的《皇舆全览图》则相当少见,据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冯宝琳先生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一文中记述,因《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成图的时间不一,版本也不是仅有一种,但,她个人历年所见也不过五个版本:1.八排四十一叶(帧)的铜板印刷,仅见过少许残叶和金梁石印本(该铜板为民国期间金梁在沈阳故宫所发现,共47块,6块空白,实41块);2.木刻三十二叶版本,仅见过德国人的影印本;3.彩绘纸本的,共十六块合成一幅,但图中无经纬线,关内地名注汉字,关外及边远地区用满文注记。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4.故宫博物院藏康熙五十六年(年),内府刻本,木刻墨印设色,不注比例,板框cm×cm,整幅不分叶(帧);5.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六十年(年)内府刻本,木刻墨印设色,不注比例,板框cm×cm,整幅不分叶(帧)。此图比上一图幅面更为广大,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甚详细。
皇舆全览图沈阳故宫铜板牌号方式
两件故宫馆藏均为稀有罕见的善本地图。
至于从此图中分省、分府小叶本派生出来的各版本多幅小图,在此未予考据。
五:外文版本地图中的各种缺陷、谬误及可能的原因:
虽然此图中外版本众多,区域及篇幅略有出入,但其核心内容都来自康熙帝组织实施的那次全国地理测绘及成品《皇舆全览图》。以默克尔相赠的那副地图为例比对,大清官方版本的均以北京为本初子午线,比例尺为地球经线一度合里(以工部营造尺1尺=0.米为标准尺和计算单位。以营造尺18丈为1绳,10绳为1里,1度即地表里)。哈斯的版本中已恢复到欧洲起算的本初子午线,比例尺也按不同国家度量衡的不同分别标注在了地图的左下角,地图的左下角甚至有一些汉满蒙发音的对比,例如汉语湖标为“HOU”对应蒙语“NOR”等。在地图的西北方向,有一个标注为KokoNor的湖泊,蒙古语音译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那正是我们今日的“青海湖”。
在地图西北方有一个标注为KokoNor的湖泊,蒙古语音译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那正是青海湖
但细看之下,稍有地理历史常识的人,又都会对哈斯的那版“中国地图”生出许多的疑问来。核心的疑问主要有两点:
1.《皇舆全览图》,幅员辽阔,东北至库页岛岛,东南至台湾,西至阿克苏以西叶勒肯城,北至白尔鄂博,南至崖州。纵使当时受到边疆测绘条件的限制、以及部分地区仍在用兵的影响,边疆部分地区地理信息有空白,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轮廓犹在,唐维尔的原始地图中也遵循了《皇舆全览图》的轮廓。但,为什么在哈斯的这版“中国地图”里,中国西北、西南及长城以北地区等的许多区域在此图中不见了踪影呢?
2.从哈斯版的地图中可见湖广省(HOUQUANG)、广东省(QUANGTONG)、山东省(CHANTON)、山西省(CHANSI)、陕西省(CHENSI),北直隶省(PETCHELI),江南省(KIANGNAN)等十五个省,然而,这基本是大明晚期的行政区划,清朝康熙年间,早就变更为“汉地十八省”*。《皇舆全览图》从勘测、绘制到出版,都在大清康熙年间,即十八世纪早期,但,为什么哈斯版“中国地图”的省份勾画中,依然沿用了一个多世纪之前的明朝旧制呢?
*康熙二年(年)分陕西省为二,东部仍为陕西省,西部为巩昌省,康熙五年改称甘肃省;康熙三年(年)分湖广省为二,北部为湖北省、南部为湖南省;康熙六年(年)分江南省西半为安徽省;北直隶省,明朝称谓,清初改称直隶省。
关于上述这两个疑问,部分学者将此归因为“测绘过程中重视内地各省,边疆地区资料缺乏,……,对边疆地区地图的不够重视,标注方法不统一,有内地省份用汉字标注、东北与蒙藏地区用满文标注的缺陷”等原因。可是,史料记载,当测绘工程开始绘图时,康熙帝就要求用满文标注鞑靼地区,用汉字标注汉语地名。因为很难用汉字来标注鞑靼地区的地名,汉语很难表达有的满语或蒙古语的发音,而且这些地名译成汉字后,还会失去原来的意思,变得难以理解。而满文却便于转译蒙语地名,乾隆皇帝也曾谈到这点,“且国语(指满文)切音,实能尽各部转韵曲折之妙”。所以,这种结论未免过于简单武断,也“辜负了”康熙爷耗时几十载测绘山河的雄才伟略。
也有学者指出,哈斯的中国地图只有内地十五省的原因,要“归咎”于另一位来华耶稣会教士卫匡国(原名马尔蒂尼MartinoMartini-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汉学家,逝于中国杭州)。他于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中国新图志》,完整绘製了明代十五省的地理状况,还包括了日本地图一幅。卫匡国的地图集问世后就一直是欧洲认识中国地理状况的权威参考书,所以,哈斯的中国地图虽然在测绘数据上使用了当时最新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但对于“中国”这个概念,仍然还停留在卫匡国的十五省,而把蒙古称为中国鞑靼,对于中国朝代的更替信息混沌不清。——这种说法也颇有些生硬牵强。
《中国新图志》的封面年阿姆斯特丹出版卫匡国(即MartinoMartini)NovusAtlasSinensis,年
其实,关于上述两个问题,“中国历史内参”在《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一文中的解读,或许最贴近历史的真相。
该文指出,杜赫德的那本《中国通史》,在第一卷书一开始就同时出现了“中华帝国(EmpireofChina)”和“中国(KingdomofChina)”的概念,作者如此安排,反映出作者已经刻意认识到“中华帝国”有别于“中国”。
文中对“中国”的介绍,大致由前述长城以南的十五省组成,基本是明代的疆域。接下来的小节讨论的是把中国和鞑靼地区区别开来的长城,紧随其后的是西部的西藏、青海、蒙古、西南的倮倮和苗族的介绍。在书中第四卷又专门讨论鞑靼、蒙古和西藏等地区的情况,而且他还明确了“中华帝国”的范围是,除了前述十五个省以及第一卷书中谈到的地区之外,还包括长城以外臣属于满人的鞑靼地区。因此,从那本《中国通史》的记述中推断,当杜赫德作书,唐维尔作图时,他们已经认识到:清朝(中华帝国)的疆域不只是明朝统治(中国)的版图,而是包括了鞑靼即蒙古、东北、青海、西藏、哈密等地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Confucius_Humblot杜赫德描绘的孔夫子形象
然而,当欧洲各国在拷贝他们的著作时,或只翻印书或只翻印图,很少两者皆备,而且他们很少有人注意到书中“中华帝国”与“中国”指示范围的差别,加上唐维尔的插图包括了一幅只表示长城以南、却被标注为“中国总图”的地图,造成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各地在翻印此图时,都沿用了这种绘制方法,即始终用书中的“中国”——即明朝的疆域——来表示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我们多一些平常心和科学心,就可以理解对于遥远的欧洲人来说,那时的“中华帝国”或者“中国”不过是某个地理概念不同的内涵与外延而已。
央视纪录片《丝绸之路》中,记载了另一位葡萄牙耶稣会教士鄂本笃,欲探寻经亚洲中部通往北京的陆道,他于年(明万历三十年)自印度启程,经中亚,越帕米尔高原,历时三年,才于年(万历三十三年)到达肃州附近时(今嘉峪关市辖区内),后即病死于此。其残存之行记最终辗转到利玛窦手中整理转述。
葡萄牙发行的纪念“鄂本笃”的邮票
在那个没有现代交通、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年代里,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无论是东方、还是美洲新世界,一趟探索与发现的艰苦卓绝的旅程,常常要耗费短暂人生中的漫长光阴,就像上述那些传教士一样,许多人出发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而那些他们发现与探索的地理信息,常常也要经过漫长的传递、比对、理解的过程,才能最终转化成地图上一个个点点滴滴的坐标。
六:地图中的那个时代。
此地图制作的十八世纪初期,彼时的德国,还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时代,虽然德国课本将其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但是离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年打造出现代意义上的德意志,还有一个多世纪的漫长路途要走,正如我们在之前篇章中介绍过的一样:虽然现代意义上的统一的意大利王国直到年才出现,但我们已经习惯了将伽利略、达芬奇等称为意大利人,这也是我们在文中所述,此地图的制作者、发行者哈斯等人可以称为是“德国人”的原因。十八世纪上中叶,在经历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等内战,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形成三百多个独立的大小邦国,神圣罗马皇帝徒有其名,甚至连德意志邦国的盟主都称不上,仿佛如中国历史上两千年前的周天子,诸侯争霸,平王东迁以后,“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早已没有控制德意志诸侯的力量,那是德国大一统之前列国纷争与激荡的年代。
同时代的法国,正处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治下,那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比康熙大帝的61年还要再多11年,辉煌的凡尔赛宫就建成在他的时代。在他执政期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没落了西班牙、衰落了荷兰,他强固法国海防、扩大法国疆域,使法国成为欧洲强国。对于地理科学及地图制作出版行业来说,在路易十四的时代已经从荷兰逐步转移到了法国。如果说康熙皇帝对科学有着极度的热爱,那与康熙同时代、同样对科学痴迷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远东地理知识的渴求,以及法国传教士肩负在中国传教和收集中国地理信息的双重任务等因素,加上法国当时引领了世界的制图技术等,这些偶然又必然的因素,共同促成了三百年前《皇舆全览图》的绘制,那是那个年代史无前例的跨国界的科学合作,也是地图科学史上的一件幸事。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版图年巴黎出版发行作者LapieAlexandreEmile
同时代,康熙大帝治下的大清王朝,年“三藩之乱”平定;年台湾纳入版图;年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年击溃准噶尔的噶尔丹,阿尔泰山以东尽入清版图,喀尔喀蒙古还牧故地;年清兵入藏击退准噶尔部,西藏入版图……。后期,清朝政府以《皇舆全览图》为基础,对新疆、西藏等地进行测绘,并绘制而成《雍正十排图》及《乾隆十三排图》,形成清廷三大实测地图。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外贸易频繁,开放力度空前。康熙帝在“多伦会盟”之后,废弃了中国北方两千多年的长城。在年,康熙宣布废除“禁海”令,“开海政策”允许边民从事海外贸易。对于“开海”一事,史籍有云:“今海外平定,台湾、澎湖设立官兵驻扎,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应尽停止。”中国与欧洲、美洲、亚洲地区均有了更广泛、更直接的贸易接触。彼时的中国,国力雄厚、版图辽阔、稳定发展、开放开明,正在步入被西方称之为“HighQing”的“康乾盛世”。
(完)
本文为橙湖工作室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荣耀舰队/橙湖工作室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