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北京故宫,或是有看清宫剧的人不难发现,每座宫殿的牌匾,无论是干清门、太和门等等,牌匾上的“门”字笔画都不带钩,而是直直写下。这样的现象,一错就是千百年,为何却没人改正?其实背后暗藏皇家一大禁忌!
“门”字末笔带钩的正确写法,在汉朝时还是有的,直到南宋将首都迁到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被烧个精光,有大臣上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最后一划都有钩脚,“带火笔”,才会招来恶火。宋高宗赵构因此下令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还规定宫殿匾额上的“门”字都不能加上钩脚。
后来的朝代也一直沿用这样的作法,直到明朝开国初期,还因此要了一个大臣的命。当时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便命大臣詹希原写门匾,不过詹希原在写的时候,把“门”字的最后一竖向内稍微钩起了一些,此举让朱元璋十分不满,大怒说“门下有个钩,这不是要绊倒人吗?有才学的人进不来,你是想闭门堵住贤士的路吗?”詹希原因此掉了脑袋,此后明朝的各处宫殿、城门的“门”字跟先朝一样不带钩脚。
到了清朝时期,因为金人入关,对于中原的习俗不太了解,因此故宫仍有一些带有钩脚的匾额,某天乾隆看到正阳门的匾额时,发现“门”字有钩,便说“朕是真龙天子,从这个钩子下面走过,会不会刮掉龙鳞啊?”大臣听到后,便立刻将匾额上的“门”字改掉,而这些匾额也一直流传至今。
END历史君:知名新锐历史作家,擅长明清、民国、古代史,粉丝数百万。新媒十大影响力新媒体人物,新媒榜百大风云自媒体,青年新媒体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中国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