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年。那时候,努尔哈赤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至盛京,开始营建“办公室”。他当时居住的是汉王宫,在距现在沈阳故宫不远处。他建的是现在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大政殿与十王亭是努尔哈赤的手笔。
皇太极成为后金的汗后,继续搞基建,并把老婆孩子都搬了进来。沈阳故宫具备了“商住两用”的功能。皇太极留在沈阳故宫的印记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包括清宁宫在内的后宫居住区。而他作为一代雄主,雄霸天下的决心与勇气,与后宫女人的故事,与兄弟之间的纠葛,都随着他在清宁宫南炕“无疾而终”而结束。
福临,出生于沈阳故宫的永福宫。福气降临,六岁登基,顺治元年就入主中原。一个精力特别旺盛的年轻人太忙,多半不会想起他出发的地方,那个成为陪都的宫殿。
沈阳故宫成为清朝的“祖庭”。对于清帝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10次东巡驻跸。
后来皇帝对于沈阳故宫做改造最大的当然一定是乾隆帝。他是一个从来不会让自己吃亏受屈的主儿。为了东巡祭祖,他在沈阳故宫增建了西路一系列建筑,比如颐和殿、介祉宫,为皇帝东巡盛京时皇太后日常活动和居住的地方;比如,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乾隆帝使沈阳故宫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尔后乾隆帝为了以示“不忘根本”,又运来了大量的北京紫禁城的皇家珍宝贮藏于此,自此这里成为了清皇家的三大“基地”之一
相较于北京故宫来言,沈阳故宫规模实在是小太多了,只有其十二分之一大小。小是小了点,也有紫禁城没有的特点。比如:
1、“三个女人一台戏”,紫禁城里的后妃都各自有自己的寝宫;皇太极后宫的女人都在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有自己住房的只要“崇德五妃”,不重要的诸庶妃是东、西角落处配宫的“集体宿舍”。真正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个后宫区建在高于办公区域三米的高台上,还带有着保卫和防御的功能。
2、大政殿和十王亭组合是明显的非中原地区建筑。
3、建筑级别较低的硬山式,黄琉璃瓦加绿剪边,带有“土财主”的味道。
沈阳故宫一条街也都是仿古建筑了,包括消防队
红墙黄瓦镶一个绿边也是挺好看的
两个牌坊相对
像狮子狗般坐镇大清门门口的石狮子。大清门这是皇太极修建的中路建筑之一。
从大清门入就是沈阳故宫的中路第一个建筑崇政殿,这个建筑是皇太极修的中路建筑
崇政殿内部。这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是经过乾隆改造过的
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像农村土财主的家
过了这个门就是沈阳故宫最初的建筑群——东路建筑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初称大衙门,始建于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
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大政殿建在约1.5米高的八角形须弥座上,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
大政殿内景
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努尔哈赤修建的“办公室”,也是沈阳故宫中最独特的建筑
沈阳故宫内小小的御花园
凤凰楼是当时沈阳最高建筑。在沈阳故宫中它分割了办公区与居住区。把后妃保护在安全区。这也是皇太极修建的中路建筑
后妃居住的“四合院”。以皇太极时代的实力,就连皇后也没有独立的院落,有独立住房的就是地位高的“崇德五妃”。其他庶妃等还轮不是一人一间房。
后妃居住区域高于办公区,还是来源于狩猎民族对于家庭的保护
乾隆为沈阳故宫增建的文溯阁,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这套图书保存最为完整,为躲避战乱迁往甘肃。这是西路建筑
皇帝来看书的时候看书的书桌,但他也没来几次
沈阳故宫也很美
乾隆增建的戏台,他一次也没用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