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就是沈阳故宫。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按照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
在东路的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大政殿。大政殿草创于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
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
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衮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
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
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年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
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恋,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将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穿过崇政殿的左右侧门,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与崇政殿对比形成了“宫高殿低”的建筑特点。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宫低”。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形容,可谓十分贴切。
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宫。台上五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宫面阔五间,屋门不是开在正中的一间,而是开在东边的第二间,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房内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民间俗称为“弯子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
西路建于年至年,主要包括:戏台、
嘉荫堂、文溯阁等。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崛起、兴盛到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