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6日早餐后,我们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位于阳明山脚下,背山面溪,始建于年,于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用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据介绍:博物院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第三层后面建有走廊直通山后山洞库房,库房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我们步入故宫广场,广场上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牌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今年是辛亥革命周年,各处都在整修。馆前正中“”字下书写着“中华民国,精彩一百”。
这是两边对称分布的博物馆侧面的建筑
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藏品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
故宫文物饱经风霜,“九一八”事变后,为免日寇掠夺,故宫文物南迁约20万件,暂存上海,抗战前夕运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南京,年部分文物又从南京迁往台湾。幸运的是当时虽然兵荒马乱,烽火连天,道路艰险,时日绵长、文物却无损毁丢失,确实是奇迹。据说博物院每天展出多件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所有展出都备有中、英、日文介绍资料。导游说,台北馆藏文物约占原故宫文物1/3,一个人全部看完,需要几十年时间,至今为止,他也没有看完所有的展品。
馆内展品不准照相,看管很严,温度,湿度,电子眼等仪器设备一应俱全,管理井然有序,十分严格,多数游人是大陆游客。导游戏称:现已成为故宫菜市场了。进院参观前,我们每人领了一部耳机,导游讲解时用话筒,游客每人佩戴耳机,这样大大降低了说话的分贝。我们跟着导游,边看边听讲解。馆藏有三大镇馆之宝,一是,30.75厘米高的毛公鼎,上面却刻着32行个篆书文字记述了西周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二是,翠玉白菜,近20厘米高,耳中响起讲解声:这是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和色泽设计的玉器,这是一种在外设条件的限制下发挥创造力的创作方式。它协调天然与人为,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叶片上还停留了一只蝈蝈与一只蝗虫的白菜,确实生动可爱!三是,10厘米见方的东坡肉形石,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色泽油亮,看上去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几可乱真!(以下为网上下载图片)
毛公鼎翠玉白菜真如导游所说:馆内人头攒动,人声嘈杂,馆内管理人员(不少是义工)手执小牌上书:请勿喧哗!当我们上前问路时,会一一指点,当听到讲话声时,会出示提示牌。尽管这样,仍在有些文物前大家你推我挤,兴奋时旁若无人地大声交流声。因时间有限,我们只能走马观花,一些展厅的收藏也没能有时间去观赏,主要浏览了瓷器、玉器、字画,用眼去看、用心去记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瑰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