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新闻 >> 正文 >> 正文

秦始皇的黑,是你不懂的黑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11/15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pf.39.net/bdfyy/zqbdf/180415/6169124.html

守·DONGJIA

古有范宽《溪山行旅图》落款

自董其昌起,几百年遍寻不得

也有乾隆在《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上

疯狂地写上了55处题跋

故而,签名之于作品而言

自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最近,我就接触到一位

珐琅彩省级非遗传承人—覃淑琴老师

她的签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过,我卖个关子,先不看签名

我们先去了解一下啥叫珐琅彩

覃淑琴老师

黑色和黑地画珐琅

真的很稀少!

在说珐琅彩之前,先说一个关于黑色的故事。

在现今中国人的认知里,黑色一般代表着的是不祥。比如,中国的地狱使者——黑白无常。

但在几千年前的秦朝,黑色却被奉为国色。我们在影视剧/书本中见到的秦朝的样子,多为黑色为主色调。

电视剧《秦始皇》中的少年始皇帝身上着的衣服以黑色为主

《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从春秋战国时的秦到后来的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都一直崇黑。

而在五行盛行的历朝历代,金木水火土这五德周而复始,代表王朝的兴衰更替。比如,夏崇木之青色,殷商崇金之白色,周崇火之红色,而秦国为了与周保持距离,使用水来克周的火。

水德的颜色正是黑色,这也是大秦帝国,将黑色作为服饰、旗帜、朝堂主配色的原因。

86版香港电视剧《秦始皇》中虽然服饰经过了艺术创作但依然可从女装服饰中看到黑色元素

虽然中国传统五色观认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里,黑色的确不是特别主流的中国审美色调,所以相比起多姿多彩的各色文物,除了水墨山水画,黑色为主色调的文物其实占比并不多。

而黑地画珐琅瓷器存世更为稀少,最具代表性还是:随文物南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对「清雍正款珐琅彩黑地白梅纹盘」。

清雍正款珐琅彩黑地白梅纹盘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就在年,北京故宫西华门的南大库区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雍正款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残件,震惊了文物界。

虽然这次北京故宫出土的是残件,但经过故宫师傅们的复原和拼接,仍然能从局部看出,在纹饰上甚至比台北故宫的那件藏品更为精致。

这是故宫首次发掘出土瓷胎画珐琅类文物,至今还未见完全相同的传世品。

清雍正款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残件图自/《紫禁城》杂志

黑地画珐琅瓷器不多见,纯黑质地的铜胎珐琅器其实也并不多见,因为铜胎掐丝珐琅器多用蓝色作为底色,谓之“景泰蓝”。

目前你仍然可以在沈阳故宫看到一尊「掐丝珐琅黑地龙纹瓶」,还有保山市博物馆的「民国铜胎掐丝珐琅龙纹瓶」...

图清掐丝珐琅黑地龙纹瓶图自/沈阳故宫博物院

黑地之所以如此稀缺,还是因为黑地烧造难度极大,烧造过程中釉面极易出现鼓包、气泡眼,成品率很低。

前文提到的故宫出土的黑地残片上也有气泡,可能就是因为不够完美,所以被埋入地下。

但其实,在清朝灭亡之前,不光是黑色,连正常底色的珐琅彩瓷,对于大众而言,都是无人知其模样的...

民国铜胎掐丝珐琅龙纹瓶图自/保山博物馆

神秘的清宫瓷胎画珐琅

雍正朝是巅峰

我们先简单对“珐琅彩”做个名词解释,珐琅彩即是珐琅彩瓷(港台学者的称谓),坊间传为“古月轩瓷”,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为清宫御用而生产。

若不是清朝的灭亡、故宫博物院于年正式对外开放,其实十八世纪冠绝一时的清宫瓷胎画珐琅对广大社会基层群众而言,都是神秘的。

如今,你可以轻松地在天津博物馆一赏珐琅彩的真颜。比如,该馆的镇馆之宝——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同批烧制的、同款瓷瓶中、经乾隆皇帝甄选留下的举世孤品,因此弥足珍贵。

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图自/天津博物馆

但若不是特地去了解珐琅彩,曾经难睹真颜的珐琅彩在现代依然很神秘。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对珐琅彩的印象还错误地停留在北京前门大街上卖的“景泰蓝”工艺品上。

所以,只有历史才能告诉你珐琅彩的真实样貌。

故宫藏铜镀金珐琅葫芦式跑人水法转花变字钟

瓷胎画珐琅的发展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兴于康熙、盛于雍正、集大成于乾隆。

在珐琅彩瓷出现之前,珐琅多用于铜胎之上,而瓷胎画珐琅之所以会兴起于康熙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末年铜料紧缺。因此,康熙选择以瓷代铜,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决定。

康熙·画珐琅缠枝莲纹葵瓣式盒

雍正·画珐琅

乾隆·画珐琅花卉开光西洋仕女执壶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了雍正朝,明清彩瓷更是走上了巅峰,成为了明清彩瓷的皇冠。而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正是雍正朝的瓷胎画珐琅。

而环顾海内外,台北故宫收藏的雍正珐琅彩瓷,无论质地和数量,均堪称世界之冠。台北故宫曾经举办了「金成旭映」展览,所展均为雍正珐琅彩的极品,我们得此一观彩瓷巅峰。

雍正·珐琅彩瓷蓝地白梅碟

雍正·珐琅彩瓷黄地番莲碟

雍正·珐琅彩瓷黑地白梅碟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技术上,康熙朝一直使用陶胎和瓷胎的反瓷(里有釉外无釉)来附着珐琅,主要就是因为能够附着于瓷胎釉面的珐琅料一直没有研制成功。

而到了雍正朝,瓷胎釉水平都高于康熙,接近或达到现代硬瓷的标准,另外,也成功解决了白釉上着珐琅色料的问题,由此得以让珐琅彩精品层出不穷。

雍正·珐琅彩瓷芙蓉桂花碟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艺术上,几代的以汉族文化为主、满族骑射为辅的教育体系加持下,一批精通文史、娴于诗书画印的词臣群体已经形成,这为雍正朝审美的大大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康熙朝偏爱牡丹不一样,鸟的形象开始进入雍正画珐琅,预示着中国花鸟画正式进入了宫廷御窑产品之上,瓷艺与画艺终于合一。

这个“小”变化,导致了此后近两三百年的中国瓷艺向绘画装饰风格的大转向。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供需上,雍正七年陆续制造出大量的珐琅料,从而为技术的成熟提供了物质保障。

最强的匠人画工、颇高的审美水平、完善的供应体系,都助力雍正将其“工整秀丽、精微入神的内廷恭造之式”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只是瓷胎画珐琅故事一部分,却是最精彩的一段故事。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珐琅彩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请带着这些认知去解开覃老师的签名之谜吧。

比指甲盖还小的

覃(qín)淑琴老师签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家首发的直播里,这场直播介绍的是宝蕴阁黑地珐琅彩——「黑地万花压手杯/盖碗」,播着播着朋友们就开始要主理人覃淑琴老师在盒子上签名。

老师突然愁云满面地望向主持人,在盒子上找了半天,也没想好在哪里下笔。

图自/东家·新品首发直播间

终于,当老师签好名并展示的时候,直播间的朋友们都被笑到了。

原来老师在盒子上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提手上签了一个“覃”字。

图自/东家·新品首发直播间

覃老师看到大家的反应,笑着解释道:以往「黑地万花」都是配的木盒子,而为了这次直播,特地找了一位北京非遗大师做了这个绢布盒子,所以,我不舍得在盒子上签字。

这个小举动不是刻意的,而是老师自己对非遗文化下意识的爱惜。

覃老师在签名

一个盒子,尚能爱惜至此,更何况覃老师亲手制作出来的黑地珐琅彩呢?

回头想想,当一位匠人的匠心如此真诚之时,她所制作的器具便也诚意满满,这可能就是我第一次看到黑地万花盖碗就被震撼到的原因。

宝蕴阁·黑地万花盖碗

黑色作底,与其他底色不同,将花朵衬托的更为艳丽,同事的一句话表达的很准确:就是很特别。

满布器身的色彩斑澜花卉,简直戳中了我对于中国审美的每一个点,艳而不妖。

除了外壁的万花,内壁选择的松石绿釉也是切中了这几年绿松石热,谁能拒绝极具神秘东方韵味的绿松石色呢,更别说里面的立体的狮子滚绣球模印了。

宝蕴阁·盖碗内部的内膜印模印属暗花工艺之一需在坯胎未干之际模印狮子滚绣球纹样

正如宣传语中的一句:没有人能拒绝宝蕴阁精美绝伦的万花作品。

从黑地万花到珐琅彩

背后是传承者的努力

今天的故事由大及小,从秦“黑”和黑地画珐琅,再说到瓷胎画珐琅的最耀眼时代,最后落地到覃淑琴老师的小签名上。

最初的时候,也未曾想到仅仅因为覃淑琴老师的一个小举动,最后却能形成这样一篇涉及了古今文化、两岸文物等内容的稿子。

仅以这样一篇文章,献给今天所有还在坚持文化传承的朋友们!

「参考文献」

1.《有關珐琅彩幾個問題的探討—兼述珐琅彩與洋彩的區别》

2.《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研究:-》

3.《珐琅彩瓷上中国画韵味体现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4.《论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性质与地位》

5.《南大库遗址出土雍正款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的修复研究个案》故宫博物院

撰文:古一翻

审稿:初恋

图片:除特殊备注之外,均来自于摄图网、视觉中国版权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