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建筑现存者多;虽经二百余年之长期间,结构方面变化极微,盖因数千年来,变化已达极点,又因工程做法之刊行,遂呈滞定状态。故此期间实物,其堪注意之点乃在其类别及全局之布置。兹就实物大致分论之。
一宫殿
北京故宫现存清代建筑物,最伟大者莫如北京故宫,清宫规模虽肇自明代,然现存各殿宇,则多数为清代所建。今世界各国之帝皇宫殿,规模之大,面积之广,无与伦比。
北京故宫故宫四周绕以高厚城垣,曰紫禁城。城东西约七百六十米,南北约九百六十米,其南面更伸出长约六百米,宽约一百三十米之前庭。前庭之最南端为天安门,即宫之正门也。天安门之内,约二百米为端门,横梗前庭中,又北约四百米,乃至午门,即紫禁城之南门也。
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三殿之后为内庭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更后则为御花园。中轴线上主要宫殿之两侧,则为多数次要宫殿。此全部宫殿之平面布置,自三殿以至于后宫之任何一部分,莫不以一正两厢合为一院之配合为原则,每组可由一进或多进庭院合成。而紫禁城之内,乃由多数庭院合成者也。此庭院之最大者为三殿。自午门以内,其第一进北面之正中为太和门,其东西两厢则左协和门,右熙和门,形成三殿之前庭。太和门之内北为太和殿,立于三层白玉石陛之上,东厢为体仁阁,西厢为弘义阁,各殿阁间缀以廊屋,合为广大之庭院。
与太和殿对称而成又一进之庭院者,则保和殿也。保和殿与太和殿同立于一崇高广大之工字形石陛上,各在一端,而在石陛之中则建平面正方形而较矮小之中和殿,故其四合庭院之形制,不甚显著,其所予人之印象,竟使人不自觉其在四合庭院之中者。然在其基本布置上,仍不出此范围也。保和殿之后则为乾清门,与东侧之景远门,西侧之隆宗门,又合而为一庭院。但就三殿之全局言,则自午门以北,乾清门以南实际上又为一大庭院,而其内更划分为四进者也。此三殿之局,盖承古代前朝后寝之制,殆无可疑。但二者之间加建中和殿者,盖金、元以来柱廊之制之变相欤。
乾清门以北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即内庭三宫是也。乾清宫之东西厢为端凝殿与懋勤殿,坤宁宫之东西厢为景和门与隆福门。坤宁宫之北为坤宁门,以基化门端则门为其两厢。其全部布置与外朝三殿大致相同,但具体而微。
除三殿三宫外,紫禁城内,尚有自成庭院之宫殿约三十区,无不遵此“一正两厢”之制为布置之基本原则。内庭三宫之两侧,东西各为六宫;在明代称为“十二宫”,清之世略有增改,以致不复遥相对称者,可谓为后宫之各“住宅”。各院多为前后两进,罗列如棋盘,但各院与各院之间,各院与三宫之间,在设计上竟无任何准确固定之关系。外朝东侧之文华殿与西侧之武英殿两区,为皇帝讲经藏书之所。紫禁城之东北部,东六宫之东,为宁寿宫及其后之花园,为高宗禅位后所居,其后慈禧亦居矣。此区规模之大,几与乾清宫相埒。西六宫西之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均为历代母后所居。
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自永定门正阳门,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楼,在长逾七公里半之中轴线上,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自大清门(明之大明门,今之中华门)以北以至地安门,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唯当时设计人对于东西贯穿之次要横轴线,不甚注意,是可惜耳。
清宫建筑之所予人印象最深处,在其一贯之雄伟气魄,在其毫不畏惧之单调。其建筑一律以黄瓦红墙碧绘为标准样式(仅有极少数用绿瓦者),其更重要庄严者,则衬以白玉阶陛。在紫禁城中万数千间,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齐严肃,气象雄伟,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三殿外朝三殿为紫禁城之中心建筑,亦即北平城全局之中心建筑也。三殿及其周围门庑之平面布置已于上文略述,今仅各个分别略述之。
(一)太和殿平面广十一间,深五间,重檐四阿顶,就面积言,为国内最大之木构物。殿于明初为奉天殿,九楹,后改称皇极殿。明末毁于李闯王之乱。顺治三年重建,康熙八年又改建为十一楹,十八年灾,今殿则康熙三十六年(公元年)所重建也。殿之平面,其柱之分配为东西十二柱,南北共六行,共七十二柱,排列规整无抽减者,视之宋辽诸遗例,按室内活动面积之需要而抽减改变其内柱之位置者,气魄有余而巧思则逊矣。
殿阶基为白石须弥座,立于三层崇厚白石阶上,前面踏道三出,全部镌各式花纹,雕工精绝,殿斗拱下檐为单杪重昂,上檐为单杪三昂。斗拱在建筑物全体上,比例至为纤小;其高尚不及柱高之六分之一;当心间补间铺作增至八朵之多。在梁枋应用上,梁栿断面几近乎正方形,阑额既厚且大,其下更辅以由额,其上仅承托补间铺作一列,在用材上颇不经济,殿内外木材均施彩画,金碧辉煌,庄严美丽(第图)。世界各系建筑中,唯我国建筑始有也。
(二)中和殿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立于工字形三层白玉陛中部之上。其平面作正方形,方五间单檐攒尖顶,实方形之大亭也。殿阶基亦为白石须弥座,前后踏道各三出,左右各一出,亦均雕镂,隐出各式花纹。殿斗拱出单杪双昂,当心间用补间铺作六朵。殿四面无壁,各面均安格子门及槛窗。殿中设宝座,每遇朝会之典,皇帝先在此升座,受内阁,内大臣,礼部等人员行礼毕,乃出御太和殿焉。殿建于顺治三年(公元年),以后无重建纪录,想即清初原构也。
(三)保和殿为三殿之最后一殿,九楹,重檐九脊顶,为明万历重建建极殿原构。已详前节,兹不赘述。
清宫殿屋不下千数,不能一一叙述,兹谨按其型类各举数例:
(四)大清门明之大明门,即中华门也。为砖砌券洞门,所谓“三座门”者是也。其下部为雄厚壁体,穿以筒形券三,壁体全部涂丹,下段以白石砌须弥座,壁体以上则为琉璃斗拱,上覆九脊顶。此类三座门,见于清宫外围者颇多。中华门或即明代原构也。
(五)天安门于高大之砖台上建木殿九间,其砖台则贯以筒形券五道。砖台全部涂丹,下为白石须弥座。其上木构则重檐九脊顶大殿一座。端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皆属此式而略小,其券道则外面作方门,且仅三道而已。
(六)午门亦立于高台之上,台平面作凵字形。中部辟方门三道。台上木构门楼,乃由中部九间,四角方亭各五间,及东西庑各十三间,并正楼两侧庑各三间合成。全部气象庄严雄伟,令人肃然。当年高宗平定准噶尔御此楼受献俘礼,诚堂皇上国之风,使藩属望而生畏也。
(七)太和门由结构方面着眼,实与九间重檐九脊顶大殿无异。所异者仅在前后不作墙壁格子门。而在内柱间安板门耳。故宫内无数间屋,大小虽或有不同,而其基本形制则与此相同也。
(八)体仁阁、弘义阁九间两层之木构,其下层周以腰檐,上层为单檐四阿顶。平坐之上周立擎檐柱。两阁在太和殿前,东西相向对峙。此外延春阁,养性斋,南海之翔鸾阁,藻韵楼,北海庆霄楼,皆此型也。
(九)钦安殿在神武门内御花园。顶上平用四脊四角吻,如重檐不用上檐,而只用下檐者,谓之盝顶。
(十)文渊阁在外朝之东,文华殿之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年)仿宁波范氏天一阁建,以藏四库全书者也。阁两层,但上下两层之间另加暗层,遂成三层;其平面于五间之西端另加一间以安扶梯,遂成六间,以应易大衍郑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外观分上下二层,立于阶基之上。下层前后建走廊腰檐,上层栏窗一列,在下层榑脊之上,在原则上与天一阁相同。然其全体比例及大木结构皆为工程做法则例宫式做法,屋顶不用硬山而用九脊顶,尤与原范相差最甚也。
(十一)雨华阁为宫内供奉佛像诸殿阁之一。阁三层,平面正方形,但因南端另出抱厦,遂成长方形,南北长而东西狭。第一层深广各三间,并前抱厦深一间,东西另设游廊,第二层深广各三间;第三层则仅一间而已。阁各层檐不用斗拱,柱头饰以蟠龙。最上层顶覆金瓦。其形制与北平黄寺,热河行宫诸多相似之点,为前代所无,盖清代受西藏影响后之特殊作风也。
北京清宫其他殿堂无数。限于篇幅,兹不详论。
沈阳故宫在辽宁沈阳城内,建于清初,规模狭隘。其外朝布置无三殿之制,仅于广庭北端正中建八角形殿曰大政殿,其两侧沿广庭之东西各立亭十。内庭宫室则视北平民间豪富府第且有逊色也。
二苑囿离宫及庭园
(一)西苑西苑在北京皇城内紫禁城之西,就太液池环筑,分为南海、中海、北海三部。自金、元、明以来,三海即为内苑。清代因之屡世增修,现存建筑均清代所建。池之四周散布多数小山,北海之中一岛曰琼华,南海一岛曰瀛台,其建筑则依各山各岛之地势而分布之。而各组建筑物布置之基本原则,则仍以一正两厢合为一院之基本方式为主,而稍加以变化。
南海布置以瀛台为中心,因岛上小山形势,作为不规则形之四合院,楼阁殿亭,与假山杨柳互相辉映,至饶风趣,岛上建筑大多建于康熙朝。清末光绪帝曾被囚于此,民国初年袁世凯以中南海为总统府,而瀛台则副总统黎元洪所居也。
南海与中海之间为宽约一百余米之堤,其西端及西岸相连部分,有殿屋三四十院,约数百间,其中以居仁堂、怀仁堂为主。殿屋结构颇为简朴,如民居之大者,植以松柏杨柳、玉兰海棠,清幽雅驯,诚可为游憩之所,民初总统府所在也。
中海东岸半岛上为千圣殿、万善殿、佛寺及其附属庑屋等,颇为幽静。西岸紫光阁崇楼高峻,为康熙试武举之所。
北海在三海中风景最胜,其南端一半岛,介于北海中海之间,筑作团城,其上建承光殿即金之瑶光台也。自半岛之西,白石桥横达西岸,为金鳌玉桥。在半岛之北隔水相望者为琼华岛,有石桥可达,桥面曲折,颇饶别趣。岛上一山,高约三四十米,永安寺寺门与桥头相对,梵宇环列,直上山巅为白塔。塔为瓶形塔,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年),其址即金之广寒宫也。琼华岛山际尚有仙人承露盘等胜,盖汉以来宫苑中之传统点缀也。岛之北面长廊绕之,廊之正中曰漪澜堂,其楼曰远帆楼。长廊以外更绕以白石栏楯,长几达三百米,隔岸遥瞻至为壮观。太液池北岸西部为阐福寺,大西天等梵宇。其中万佛楼全部琉璃砖砌成,其外形模仿木构形制,为双层大殿,广五间,下层作腰檐,上出平坐,上层则重檐九脊顶。
北海北岸诸单位中,布置精巧清秀者,莫如镜清斋。其全局面积长仅一百一十余米,广七十余米,地形极不规则,高下起伏不齐,作成池沼假山,堂亭廊阁,棋布其间,缀以走廊,极饶幽趣,其所予人之印象,似面积广大且纯属天然者。然而其中各建筑物虽打破一正两厢之传统,然莫不南北东西正向,虽峰峦池沼胜景无穷,然实布置于极小面积之内,是均骤睹者所不觉也。园内建筑大多成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年),唯叠翠楼则似较晚。
(二)圆明园圆明园“实物”,今仅残址废墟而已。圆明园与其毗连之长春园,万春园,称曰三园,其中建筑物一百四十余组,统辖于圆明园总管大臣,实际乃一大园也。三园之中,圆明园最大,其中大多数建筑于乾隆一朝,长春及其北部之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亦同时所建。咸丰十年(公元年)英法联军破北京,先掠三园,后因清政府俘留议和使臣,虐待致死,于是英军派密切尔(SirJohnMitchel)所部及骑兵围赴园加以有系统之焚毁破坏,百余处建筑之得幸免者,仅十余处而已。
三园设计最基本之部分乃在山丘池沼之布置,其殿宇亭榭则散布其间。在建筑物成组之平面上,虽仍重一正两厢均衡对称,然而变化甚多。例如方壶胜境,其部临水,三楼两亭,缀以回廊。而正楼之前,又一亭独立,其后则一楼五殿合为一院,均非传统之配置法。又如眉月轩,问月楼,紫碧山房,双鹤斋诸组,均随地势作极不规则之随意布置。各个建筑物之平面,亦多新创形式者;如清夏斋作工字形,涵秋馆略如口字形,澹泊宁静作田字形,万方安和作卐字形,眉月轩之前部作偃月形,湛翠轩作曲尺形,又有三卷,四卷,五卷等殿。然就园庭布置之观点论,三园中屋宇过多,有害山林池沼之致,恐为三园缺点耳。
园内殿宇之结构,除安佑宫,余卫城,正大光明殿外,鲜用斗拱。屋顶形状仅安佑宫大殿为四阿顶,其余九脊顶,排山,硬山或作卷棚式,不用正脊,一反宫殿建筑之积习,而富于游玩趣味。此外亭榭,游廊桥梁,以至船艇冰床之属,莫不形式特异,争妍斗奇。盖高宗之世,八方无事,物力殷阗,为清代全盛时期。除三园外,同时复营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清漪园(后改名万寿山颐和园),谓之三山,土木之盛,莫此为甚。
长春园北部之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其内部平面布置如何,已颇难考;但在外观言,其比例权衡,不臻上品。但雕饰方面如白石雕柱及其它栏楯壁版等,颇极精致;以琉璃料作各种欧式纹饰,亦为有趣之产品。除各地教堂外,我国最初期之洋式建筑,此其最重要者也。
(三)热河行宫热河承德之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所肇建,就天然风景区而形成者也。其行宫境界绕以石垣,垣石皆不规则形,即所谓“虎皮石墙”者。石垣界限亦不甚规则,随地势弯曲起伏,全部极饶自然趣味。园中“敞殿飞楼,平台奥室,咸各因地势任天趣,不崇华饰,妙极自然”,盖与圆明园略同其趣者也。
园南门丽正门之内为澹泊诚敬殿及其附属殿屋,为山庄之正殿。清帝接见藩王等多在此。此部之后,以湖为设计中心,湖四周冈峦环抱有三十六景之胜。其中如芝径云堤,由澹泊诚敬后万壑松风之北,长堤蜿蜒直渡芳洲。堤左右皆湖,中架木为桥,桥两端各树一坊,盖仿西湖风景也。湖北岸之万树园,高宗屡赐宴诸藩王处。西峪风景清幽,高宗所最爱幸。
民国初年,以行宫为热河都统公署,保存尚佳。迨自东北军汤玉麟部驻防以后,以行宫为省政府,殿宇装修,胥供焚料,数百年古树,任意砍伐。旧日规模破坏殆尽矣。
(四)颐和园北平西郊现存唯一完整之清代苑囿,清末慈禧太后就清漪园所改建也。园环昆明湖作。其主要建筑均在湖北岸万寿山上及山麓,园之大宫门在山之东焉。入门为仁寿殿,为园之正朝。自殿后乐寿堂,长廊里许,沿湖岸至山之南,为排云殿。山南面累石为拦土墙,成高约百米之高台,上建八角三层四檐之佛香阁,为全景重心所系。阁后山巅琉璃砖砌万佛楼,曰众香界,则山之最高处也。山麓各部庭院棋布,不如排云殿及其前后殿宇之正整拘谨,而较富随意之趣。例如谐趣园,园中小池自然,累石为岸,小榭数曲,踞临池上,清幽尽致,为颐和园中最秀丽之一组建筑。
万寿山之背面,沿山作西藏式石楼,与前山迥异其趣;松林密茂,曲径蜿蜒,尤富山林景色。山北麓下小溪弯曲,俗呼苏州河,极为幽静。
湖之南岸为龙王庙,于小岛上架石桥十七孔以达之,虽亦壮观,然附近濯濯无树,遂索然无味矣。
北方诸苑囿,在布置取材方面,多以明末清初江南诸园为蓝本。今京沪铁路沿线各县,名园甚多,如苏州怡园,拙政园,狮子林,汪园,羡园等,皆其名例。狮子林传出自元倪瓒手,但经后世篡改,殊不类瓒生平疏落之作风。汪园面积不足一亩,而深豁洞壑,落落大方。相传乾隆间蒋楫所建。木渎镇严氏羡园,面积颇广,区划院宇。轩厅结构,廊庑配列。以至门窗栏槛,新意层出,不落常套;而其后部小池,上跨石梁,仅高出水面数寸,池周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尤为幽绝。大抵南中园林,地不拘大小,室不拘方向,墙院分割,廊庑分割,或曲或偏,随宜施设,无固定程式。其墙壁以白色灰色为主,间亦涂抹黑色其间,配列漏窗,雅素明净,能与环境调和。其木造部分,多用橙黄褐黑深红等黯幽色彩,故人为之美,清幽之趣,并行不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