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阅历与艺术生命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差异性比较研究
文/赵启斌
石鲁《南泥湾途中》纸本设色67cmx67cm年
中国画是具有相当原创性和自成系统的综合性艺术,有着非常独特、丰富的绘画思想体系和审美观念。在画家各自的绘画思想中,既有相同性的一面,也有差异性的一面。越是具有创造性、绘画风格越是个性独特、鲜明的中国画家,其绘画思想、绘画美学思想观念越呈现出相当的差异性。石鲁与傅抱石都是具有深厚传统绘画基础和深厚文化素养的现代中国画家,在他们的绘画思想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相当明显,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和浩瀚,从中也折射出他们不同的心理路程、人生经历和审美倾向。石鲁与傅抱石的绘画思想所呈现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石鲁与傅抱石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和着重点有所不同
傅抱石《苍山如海》纸本设色.5cmX67.3cm年
石鲁与傅抱石都是在不断深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走出来的画家,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人生阅历和创作思路不同,在对待传统的认识上显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对于他们的绘画观念和绘画创作实践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石鲁倾向于从传统绘画的一般规律中寻求对于自己的绘画创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绘画理论和创作经验,善于从基本规律方面去思考、寻找对于中国画创作有价值的传统绘画理论和认识。石鲁对传统绘画的见解和认识确实振聋发聩,给人以强大的启示和警醒。傅抱石对于传统的认识则多倾向于史的阐发,他非常善于从绘画创作理论、美学以及绘画创作的动机和功能方面认识传统绘画的精髓和本质。傅抱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绘画思想之进展》《壬午画展自序》《中国绘画之精神》《笔墨当随时代》等专题文章和论著中,尤其以《壬午画展自序》所表达的最具有代表性。傅抱石对于传统的认识奠定在美术史学之上,多倾向于史的发挥,这同他一生从事中国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关,对传统绘画的认识因而更加富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尤其六朝、明末清初中国绘画的巨大变动和突破给他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傅抱石对传统进行深入认识的两大根基。傅抱石的这一对传统绘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与石鲁对传统的认识和看法有一定的出入,这就决定了二人在面对传统问题上有着各自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为他们的绘画创作确立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价值取向。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创作所依循的文化、文学因素和基础不尽相同
石鲁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从早年大量阅读文艺书籍到参加革命后所接触、接受的文化艺术教育,使他在文学、艺术、书法方面有着全面的修养,这为他今后的中国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早年石鲁就已经具备了独特的个性和颇为系统的绘画思想观念,有着绘画实践所需要的非常可贵的高洁、单纯、执着的精神情操。石鲁非常善于将个人的情感、感受和具体的绘画创作结合起来,使中国画成为他抒发表达自我精神情感的载体而存在。石鲁的绘画深具灵性,往往呈现出过人的才华,画面文学情结和抒情性极为强烈,这与石鲁早年即接触到的文学艺术的定位有关。石鲁的绘画不仅仅是一幅优美的图像,更具有书卷气息和文学性的展现,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词”“小说”和“散文”,其间流淌着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精华,从他的绘画中很容易感受到那一代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情调和内容。石鲁在他的中国画创作观念中已经将绘画作为抒发自我情感的形式载体而加以思考,将图像与文学二者有机地耦合在一起,且更加紧密、贴切、自然、生动,他的中国画不仅具有绘画性,同时也呈现出文学性、抒情性的价值走向,这是石鲁绘画思想中确实最富有特色的地方,也是其绘画思想和绘画创作中的亮点之所在。傅抱石同石鲁一样,也具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古典文学知识。相对于石鲁表现出来的注重图像与文学性、抒情性的关系而言,傅抱石则更倾向于以象征性、寓意性的手法致力于绘画创作,善于将优美的审美意象、绘画主题通过特定的图像表现出来。他充分认识到文学、历史、文化与绘画创作的关系,将画笔引向文学作品尤其古典文学作品、诗词作品上来,以文学作品为本进行绘画创作,在古人诗意和文学、音乐、历史故事中选择主题和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傅抱石的绘画多注重审美空间、历史空间的塑造,高士、仕女形象不断在画面上出现,有着强烈的个人抒情气息和精神情操的表现,因而呈现出历史性、象征性和寓意性的特点。傅抱石的这一绘画创作着眼点和绘画思想认识显然不同于石鲁的文学性、生活性和散文性笔法,具有相当的差异性。
石鲁《逆流過禹门》纸本设色cmx66cm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石鲁与傅抱石在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石鲁与傅抱石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认识虽然有相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着重点、个人阅历以及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