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坐落在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阳明山脚下,始建于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年落成,台湾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年启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
从藏品的价值来看,台北故宫很多都要比北京的更加出色,稀世珍品数不胜数!据说台北故宫对外展出的文物每三个月一换,到现在还没有展示完全部的藏品,其数量之多可见一斑。不过,台北故宫典藏中华文化的瑰宝,与北京故宫的藏品有很大的互补性,两者交相辉映,各有千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两部分文物合起来才更能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间有个说法,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据说北京故宫有间屋子,而台北故宫的主体建筑就眼前这么一幢,故称有宝无宫。但是,台北故宫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是的,你没看错。
走上恢弘庄严的石阶,就来到馆内的主体建筑,共4层,黄墙绿瓦,庄重且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台北故宫有三大镇馆之宝,这几件是台北故宫敢自称正统,傲视北京故宫的最大底气所在,据说对外展品定期更换,唯独这三件始终展示于世人,从未更换过。
这三件分别是:毛公鼎,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
毛公鼎就陈列在展厅的最显著位置。被誉为晚清“海内三宝”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其中大盂鼎收藏于北京,大克鼎收藏于上海(国家宝藏第一季专门介绍过),唯独“海内三宝”中的另外一宝毛公鼎越过海峡,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据今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那时是中国青铜时代最辉煌的时刻。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西周末年,天下大乱。无奈之下,周王只得将朝廷的内外事物交给重臣毛公。周王还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毛公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周王的教诲,特意将王的旨意铭刻在青铜鼎上。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
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这块玉髓属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伴随着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形成了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经过工匠巧妙地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终于完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与真实猪肉相似度极高的成品。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真正人间极品,价值连城。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翠玉白菜体形长十八点七公分,宽九点一公分,厚五点零七公分,是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原是光绪帝妃子瑾妃宫中的一件陈设器。它是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料,运用玉材自然分布的色泽,雕琢出一颗鲜活欲滴的白菜;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而菜叶上停歇的螽斯和蝗虫则象征多子多孙的吉祥涵意。
图片来自网络来到台北故宫,不难发现,古代人民的杰出智慧通过这一件件珍宝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学的那篇《核舟记》里的核舟也在馆内展出。展柜前还按了个放大镜,供大家仔细观摩。故宫里许多日本团队,所以有很多绘声绘色讲解的导游与听得两眼发直的日本团客,核舟前日本人最多,他们有序地排着队到放大镜前端详核舟,每人10秒。作为中国人,这时候还是挺骄傲的。
只是文章中曾提到核舟的窗户上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几字,我们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除了三宝与核舟,这一云龙纹转心象牙套球也格外吸引眼球。大套球直径约12公分,表面以高浮雕刻飞龙穿梭于祥云间,内部则雕刻各种镂空精致的几何纹,共24层,每层皆可灵活转动;小套球镂雕相同主题,也有9层之多;支架上镂雕八仙及山水人物。
这类的象牙球是清代中晚期广东地区所制作,除了曾进贡到清宫外,主要还外销到欧洲地区。镂雕祥云缭绕,球球相套,层层能转,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这些器皿类国宝,台北故宫的书画类藏品的珍稀程度也让人震惊。号称“天下法书第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天下第一草书的怀素《自叙帖》等等千古书画名作均藏于台北故宫。
时下,央视与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重磅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开播就刷屏朋友圈,千呼万唤下的第二季也正在播出。对于来过台北故宫的游客,真心希望有朝一日,台北故宫也能登上《国家宝藏》这一节目。毕竟里面有太多的实至名归的“国家宝藏”,应该被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解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