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沈阳社区里藏了个非遗文化基地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9/17
好口碑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6月23日,沈河区凯旋社区的手工制作工艺坊恢复开放,这个工艺坊是凯旋社区精心打造的“非遗文化基地”,为居民学习雕刻技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场所和平台。凯旋社区书记徐宁表示,社区打造非遗品牌,指导教师马成文作为非遗传承人赋予一块块木头新的生命,“非遗基地”给凯旋社区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大事小情

凯旋社区

多种方式

宣传非遗

据了解,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一项项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与创新,中华文化正在向世界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凯旋社区也利用多种方式宣传非遗。社区书记徐宁说:“我们国家都这么重视非遗工作,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更有义务去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心愿寄语

他面向全社会

寻找更多的

传承人

凯旋社区工艺坊内有一些成品,可以看出,马成文的木雕作品构思精巧、制作精细,带有浓厚的东北风情。一块上好的板材,经他一番推敲打磨,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便跃于眼前。

马成文说:“我一方面要保护和研究祖师辈代代相传的手艺,另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我特别高兴看到许多年轻人对木雕感兴趣,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传递这项技艺。木雕技艺不能取巧,没有十多年的功底,绝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木雕师。”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马成文的儿子和其他十多位弟子都在坚持传承技艺,他们各有所长。马成文希望面向全社会寻找更多的传承人,延续这份匠心精神。

地名来历

凯旋社区

名字源于

“将军凯旋”

凯旋社区名字的来历,在历史资料中查阅不到准确的记载。社区书记徐宁听一些老户讲过几个版本的传说故事,“说法最多的是凯旋社区来源于‘将军凯旋’,将军带兵打仗,打赢了,高兴而归,皇帝在此处接见了将军和他的将领。后来,其他人打了胜仗,也都在此处被接见。于是,建立社区的时候,此地区就取名为凯旋社区。”

雕刻学习:一刀一刻皆匠心

在凯旋社区手工制作工艺坊内,马成文用多种雕刻工具熟练地操作着,年轻的学员小赵在一旁静静地听着马老师的讲解、指导。小赵说:“马老师的木雕作品非常精致,一刀一刻皆匠心。他不愧为传承人,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只要我有时间,就过来听听学学。”

据了解,马成文是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氏宫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技师、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沈阳市工艺美术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徐宁介绍:“‘非遗基地’建立已4年了,经常有感兴趣的企业员工、学习美术的学生、社区爱好者过来免费向马老师学习雕刻,了解故宫一些小物件的历史故事。社区文化氛围上来了,图书馆、早教室和多媒体工作室随之也建立起来了,居民非常受益。”

传承技艺:曾参与北京圆明园修缮

马成文一直从事雕刻研究。“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拜师学木雕,师傅是闫玉仲,师爷是李德清,师太爷是李祖光。师爷最早在奉天有一个大作坊,就在大北门附近,徒弟就有20多个。那个时候,进工厂下车间下机床,要先当学徒,木匠瓦匠甚至刮大白,都要先认师傅。”少年时的学徒经历,让他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年,人民大会堂在京修建。当时,全国各地选派能工巧匠进京,此工程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短,被视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氏宫廷木雕”老艺人闫玉仲凭借精湛的手艺入选木雕组。年,马成文正式拜闫玉仲为师学习木雕,他先后参与北京圆明园和沈阳太清宫、慈恩寺、皇寺等古建筑修缮工作,于一敲一凿、一斧一刨间将祖师辈技艺传到今天。

文化特色:让祖辈的技艺面向大众

在工作室里,马成文经常被问到他与师傅都不姓李,为何成为“李氏宫廷木雕”的传人?马成文解释说,“李氏宫廷木雕”第二代传人李德清无子女,便将手艺传给了闫玉仲等几位徒弟,由此,这项曾在老沈阳名噪一时的木雕绝技,罕见地从“家传”改为“师传”。“我之所以坚守,缘于它的文化底蕴。史书记载,中国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

马成文介绍,“李氏宫廷木雕”创始人李祖光,清朝末年从河北来到关外。他木雕手艺精湛,很快在老沈阳城里扎下根,专为沈阳故宫制作各种木雕工艺品。李祖光制作的家具和摆设,造型新颖、雕工一流,一直被皇宫贵族所用。

马成文觉得,凯旋社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提供的这个非遗基地本身就是在全市首创,他特别高兴能让祖辈的技艺面向大众并惠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欢迎更多的人来这里学习!”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宁玲采写

本版图片由摄影记者王江拍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