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天上星垣被相师分为三垣,紫薇垣处正中,代称天子。《后汉书》中称“天有紫薇宫,上帝之居所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明成祖永乐四年(),紫禁城应天象始建,即将成为皇帝的居所。永乐十八年(),紫禁城建成后,成为明、清两朝共24个皇帝的宫苑。
故宫博物院一直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化名片,在很多人眼里,这里是中华帝国最后的荣光。全球每年有一千多万游客来这里参观,人们走在故宫的红墙碧瓦下,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古老宫殿里,仿佛真的可以穿越到过去。
01
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是在元大都宫殿遗址稍向南的地址上兴建的。其规模、形制、名称皆以南京的宫殿为依据。明、清两代对紫禁城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建和扩建,但基本形制不变。
从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画作《北京宫城图》中可以看到,最下方为北京城墙(明成祖改建北京时仅有内城,嘉靖时扩建外城)和丽正门(后改名为正阳门),往上依次为大明门(今已不存)、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今太和门)和玄武门(今神武门)。
·明《宫城图》。国家博物馆站在金水桥旁那位红袍打扮的官人,可能是紫禁城的主要设计者蒯祥。蒯祥是明代著名巧匠,参加或主持过承天门(天安门)、皇宫三大殿、长陵、献陵、裕陵、“三海”殿宇(今北海、中海、南海)、隆福寺等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被明成祖称为“蒯鲁班”。景泰七年(),蒯祥升任工部左侍郎。以工匠出身而得高职者,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同样是描绘明代北京城的景象,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画轴描绘的是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北京的皇宫紫禁城,左下手执笏板,立于承天门(天安门)金水桥西侧的红衣官人,也是蒯祥。
·明朱邦《北京宫城图》轴。大英博物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就在这座宫殿建成仅仅三个月之后,前朝的三大殿就因受到雷击而起火,大火势不可挡,一直蔓延到奉天殿。接下来的十几年,宫内几乎年年失火,大火没有,但是小火不断。紫禁城的建筑一边修修补补,一边又被烈火吞噬,接着又修修补补,然后又在烈火中化为灰烬。直到二十年后的正统六年(),永乐朝被烧的三大殿才终于重建修补完毕。(图:明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册·皇极侍班》。故宫博物院)
嘉靖三十六年()的那次火灾,火势极大,“三殿两楼十五门俱灾”。三大殿被迫重建。这次重建是明代三大殿重建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次,直接导致了三大殿的格局与明初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三殿的面阔、进深、柱子的直径等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华盖殿(中和殿)的屋顶还改成了四角攒尖顶。在重建时,柱子和房梁用杉木代替了原先的楠木,还采用了拼接、包镶等做法,许多形制硕大的柱、梁都改为用小块木料拼接而成。
无论大小,紫禁城内的每一次火灾,都是大明王朝的一场全国性灾难。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方完工。据《春明梦余录》记载“(天启)七年八月初二日三殿工成,共用银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十九两余”。《明史》记载仅修复宫殿用的木材,“三殿工兴,采楠、杉诸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征诸民间”。
大明国祚年,紫禁城自落成开始,就一直在“浴火重生”中轮回。大火吞噬的,不仅是珍宝,是宏伟的宫殿,更是明王朝的民力、财力和国力。
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清顺治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紫禁城被清军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康熙二十二年(),被李自成焚毁的紫禁城中路以外部分建筑开始修复,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紫禁城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无疑是中国官式建筑的巅峰,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它得以完整保持年原貌,正是因为有一套程序严整、技法精细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存在,还有延续和传承这套技艺的几十代工匠艺人。
但在历史中,古建筑营造技艺并不受重视,由于掌握技艺的匠人文化很低,著书立说者寥寥。工匠们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技艺流传下来。明代工匠被严格的匠籍制度约束,这些匠人被严格编制管理,匠户不许脱籍,并要求匠户世代为匠,以保证工匠的数量及技艺的传承。
清顺治二年()匠籍制度废除。但清廷对紫禁城的维护、修缮、改建、重建等工程开展得十分频繁,仍需要大量的工匠。除隶属清政府各局少数的工匠外,大多数是通过雇佣方式,挑选全国优秀的工匠为其工作。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父亲的寝宫乾清宫去住,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的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
·养心殿内部。视觉中国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
清末内外交迫、国运衰微,宫廷库藏也疏于管理,不少太监、大臣便偷偷把文物盗卖。光绪十四年()皇帝大婚之前发生的大火,这场火灾导致皇后只能从临时搭起的纸扎彩棚中走入皇宫。
年,清帝退位后,溥仪虽然没有了皇帝的权力,但还住在故宫里,生活奢华,很快入不敷出。于是这位末代皇帝也干起了变卖文物的勾当,他把宫里的器物暗中抵押或拍卖,很多文物就这样流散到了宫外乃至世界各地。而例如年发生的建福宫一带大火,就一直被怀疑是太监们为了掩盖监守自盗的罪证而故意放的。
·建福宫一带大火之后的景象。网络年,溥仪被驱逐出宫,还带走了多件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精品中的精品,比如传世十大名画里的《清明上河图》和《步辇图》,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宋徽宗的书画等。这些国宝后来大部分流落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捐赠、购买、拍卖、征集的方式,才陆续回归。
·唐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如果要论建筑格局,故宫的布局规划可上溯自与《周礼·考工记》相近的都城设计规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太庙(今北京市人民劳动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分居左右。而午门等建筑的规划,又承袭了隋唐时恢复的“三朝五门”形制,中轴线这一尽展北京城壮美的大格局,则是元代宫殿遗址打下的基础。
02
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古代王权很早就意识到文物的文化价值,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正规的皇家收藏机构,隋唐以后的宫廷收藏制度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外有民间搜集、内有专业保存并针对真迹进行临摹复制的鉴藏系统。
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而且将前朝的收藏视为必须占有的文化资源,文物继承者也就是政统继承者。(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故宫博物院)
最能代表这种意识的帝王就是乾隆皇帝,他特别喜欢用盖章的方式来证明他的藏品。传为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快雪时晴帖》最为乾隆皇帝所钟爱,前后题字70多次,盖章多处。(图:·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朝是少数民族打下的江山,作为异族统治者,乾隆皇帝深知文物收藏与权力正统的关系,所以他比任何汉族皇帝都更加致力于文物的搜集和整理,而正是他的收藏建构了现在故宫藏品规模的雏形。
·年,八国联军从故宫午门进入紫禁·年大清门迎接慈禧光绪自西安回銮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而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故宫(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部分,并于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在御花园内。网络年7月1日,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清逊帝溥仪复辟。为了让张勋投降,段祺瑞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加入战斗,用飞机轰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炸弹,以示警告。飞机在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米,超低空飞行。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
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年9月29日,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21人组成,后又设立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和图书馆。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万余件文物。
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塌,垃圾成山。(图:年代拍摄的故宫北门神武门。山崎鋆一郎)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侵略者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图:年故宫文物南迁,工作人员正在打包文物)
从年2月至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故宫存沪文物点收清册。网络从年成立古物研究所到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从抗战期间为了躲避战火文物进行南迁并且分为三条路线继续向西部转运到年流散的文物再次集结在南京;古物研究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文物终于得以安顿下来。
然而仅仅一年后的年,由于战事不断遭遇惨败,民国政府准备撤到台湾,故宫文物作为文化正统性的象征被迫再次流亡。因为局势紧张,当时滞留南京的10多箱文物中,有不到0箱被运到了台湾,占清宫旧藏总量的不到1/4。(图:·元赵孟《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运出的这0箱文物,构成了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主要馆藏,比如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翡翠白菜、东坡肉形石、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其余的绝大部分文物,后来都陆续回到了北京,构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基础。(图:·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台北故宫博物院)
03
现代博物馆
战乱时期,故宫流失的文物数量几乎无法统计。故宫本来就和中南海、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等是一个整体,古代都是宫苑禁地,各个场所的藏品也都是互相交流的。例如《女史箴图》原来在故宫的建福宫花园摆放,后来放到了圆明园,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这幅上古之作就此流落英伦,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图:·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纵观明清两代,工匠都有相对稳定的方式和组成服务于紫禁城,他们或被动或主动地承担起了传承古建筑营造技艺的责任。然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几十年里,故宫被抛入革命与战争的纷乱中,没有得到妥善维护。昔日的紫禁城一度人去楼空、疏于管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也随着匠人的流失散落民间。
直至年新中国成立,故宫才重新建立古建筑修缮队伍,重拾失落已久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图:年10月,在故宫举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绩展览会。FOTOE)
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量非常巨大,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年1月至年6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年起,故宫试行分时段售票。年,故宫博物院的年接待量首次突破万人次大关,全年接待观众累计达到万人次,同比增长10%。
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藏有清宫旧藏文物,这些文物流失于各个历史时期,多数有战争和政治原因。而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依然是保存清宫旧藏文物最多的地方,全世界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结构,塔尖上是镇馆之宝、珍贵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广的一般文物,底层的是待研究、待定级的资料。而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它的藏品呈倒金字塔形,在约万件藏品中,珍贵文物占93.2%,6.4%藏品为普通文物,资料留存仅0.4%,几乎件件是压箱底的宝贝。
年3月29日,故宫博物院宣布新成立玉文化研究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古书画鉴藏研究所、建筑与规划研究所和知识产权研究所共五个研究所,形成共有二十八个学术研究机构的学科布局。
年故宫文物南迁时有这样一段声明:“故宫文物是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不能减少也不可能增加。倘若国家灭亡,国家仍有希望再次复兴,但是文化灭亡,将无再度恢复的可能。”从这个声明中可以看到故宫的意义——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它们构成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有它们在,中国人就有底气定义自己。
·北京城市中轴线。马文晓年,紫禁城迎来了岁生日。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宫殿建筑群,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岿然屹立了年。而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座公共博物馆,已经开放95年了。但在很多人心里,曾经身为皇宫的它,依然神秘而高高在上。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不但拥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太极殿、长春宫、翊坤宫、储秀宫、寿康宫和慈宁宫花园的原状陈列展览,还有常设的书画馆、陶瓷馆、珍宝馆、钟表馆、雕塑馆、古建馆、青铜器馆、戏曲馆、武备馆和家具馆等展览场馆。
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各种专题展、特展、临展。由于值得看的内容太多,文物和建筑背后的故事信息量也非常大,游客基本都会选择最为感兴趣的展览陈列内容来观看,而一天的时间恐怕也不足以尽览胜景。
参考资料:
《国之重宝故宫年
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王浩
《紫禁城不禁城》钱德虎
《明代宫廷建筑史》孟凡人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微故宫等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