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镀金寿字火锅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李晓霞摄
清代的帝王都喜食火锅,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展”的展览中有一件宫廷小火锅很有意思。这件银镀金寿字火碗主要由盖碗、碗架和盛火小碗组成。碗盖为圆弧形,上分三层,分别用錾刻“寿”字纹并镀金,碗口沿饰有回纹和小如意头纹,腹壁上有九个镀金“寿”字。盖碗下放三足支架,支架底部中间架盛火小碗,进食时点燃当时的“酒精”以保温食物,类似于现代的“一人食”小火锅。火碗,在清代也用于制作“野意火锅”,是东北美食的特色之一。
从其上装饰的“寿”字纹可知,其当是皇帝举行寿宴时的专用食器,其精美程度令人赞叹,“原来皇帝吃的不是火锅,而是艺术。”
火锅的历史渊源
商周时期列鼎而食
火锅的发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跟火锅有些相似的食物。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发达,人们制作出了一种“鼎”,这种“鼎”上下分两层,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托盘烧炭火。史书《韩诗外传》中就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放入“鼎”中煮熟后分食。
鼎图片源于网络
News
战国时期可调五味
在商周的“鼎”之后,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鼎鼎”,“鼎鼎”相较于“鼎”升级了一大步,可以调五味了。调五味是将几种食物混合,让食物融合其他食物的味道,这样菜肴会更加鲜美。对此《战国策》就记载道:“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鼎。”
News
三国时期鸳鸯锅的鼻祖
三国时期,火锅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当时魏文帝曹丕喜欢用一个叫“五熟釜”的炊具来煮东西,这种炊具分为五格,能同时煮多种食物。五熟釜和现今流行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鸳鸯锅的鼻祖。《三国志》有载道:“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南北朝时期,火锅使用“铜鼎”,“铜鼎”也是现代普遍流行的火锅。
News
唐代时期“暖锅”出现
唐朝时期,火锅器皿是用陶烧成,叫“暖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动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唐朝时期还流行着一种“菊花火锅”,这种火锅是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为火锅增色添香加味,相传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在唐代颇受文人雅士追捧。
News
宋朝时期“拨霞供”
在宋代之前,关于火锅的记载大都是关于器皿的,真正有记载火锅的是在宋朝《山家清供》记载的吃火锅之事,即“拨霞供”。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林洪想烤来吃,止止师告诉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片在汤中涮熟,沾着调味料吃。”林洪按照止止师的方法涮熟后吃果然好吃,感觉非常愉快,立即给这种吃法取了“拨霞供”的美名。之后火锅就变成了各种食物皆可一起涮食。
News
清朝时期推向高潮
清代时期,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还成了宫廷里的一道御用佳肴。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极其喜欢吃火锅,他外出游历,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火锅。他不仅在外爱吃火锅,在皇宫内也离不开火锅。据史载,乾隆四十八年的正月初十,他就在宫里办了桌的火锅宴。在乾隆退位的时候,也就是嘉庆元年,他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共办火锅桌,赴宴品尝者多达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