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看沈阳如何聚文化之势精彩出圈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12/28

  刚立冬,金黄的银杏叶还没有落光,一场沈城有气象记录以来百年未遇的强降雪突然而至。连续3天全城共赴“战雪”之役,沈阳的一举一动被全国牵挂、瞩目。

  而这座城市的另一面,也由此被更多人看见——11月10日,雪后初霁,生产生活有序恢复中的人们,开始有心情去欣赏身边的美,一个个与雪相关的摄影、摄像、诗、歌等作品借由多种媒介飞速传播,持续刷屏。

  镜头掠过城市上空,耀眼阳光下,红墙绿瓦环抱中的沈阳故宫气质凸显、气韵袭人;老厂房群落里,一位古琴演奏者在雪中席地而弹,一曲《梅花三弄》空灵清远,幽深高洁;署名编剧“著名群众马女士”的一段短视频,捕捉到奉天工场、红梅文创园、欧风街以及城市街头的一个个美好瞬间,收获超多点赞……

  有留言问,“沈阳是这样的吗?”“沈阳,太不沈阳了”……

  一不留神,沈阳“出圈”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想象中,沈阳是“硬邦邦”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是直来直去、少有情调的工业重镇。如今发生了什么,让这座城市平添了文化味道、散发着艺术气息?

  事实上,这并不是沈阳第一次“出圈”。仅近三年,沈阳就屡获市场、大众乃至国际专业领域的认可,先后跻身“新晋文旅热门城市”“新晋夜间旅游热门城市”“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前三甲”等行列,入选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在最新出炉的“网红城市百强”榜单中,沈阳名列第21位,在东北三省城市中排名第一。

  以文化为根为魂,既“飒”又“潮”、既厚重又时尚的沈阳,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   有人说,文化最好的状态,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创新。

  今天,让我们试着从多个维度去了解:有着多年历史、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建设文化强市的沈阳,到底传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究竟要构建起一座怎样的有文化的城。

  创新表达形式小众所求渐成大众所需

  到八经街咖啡小巷坐坐,伴着隐约流淌着的轻音乐或经典老歌,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到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中山路欧风街走走,徜徉于各式古建筑间,一幅惬意的慢生活卷轴舒展开来……“这是我招待朋友或打发闲暇时间比较喜欢的选择。”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师董宁宁对记者说。

  除了在北京上学的那几年,沈阳姑娘董宁宁的成长轨迹都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相重叠。年,结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业,董宁宁面前摆着去“北上广”或出国的职业选项,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到家乡。

  同学、朋友都不理解,一个学艺术、搞文化的博士,在一个工业城市能有什么发展?“不理解缘于不了解。”董宁宁说,“我始终坚信,沈阳是有文化的,这里才有适合我的‘土壤’。”

  这几年,董宁宁利用业余时间与朋友一起研究戏剧、创排沉浸式演出,带领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她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来。

  董宁宁期待的画面,正在沈阳这座城市的不同地方上演。

  刚刚落幕的沈阳艺术节上,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5家驻沈高校的6部原创作品惊艳亮相,学生们的本色演出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16场互动体验式儿童剧场场爆满,小观众们专注的眼神里透出对艺术的向往和希冀。

  今年沈阳艺术节推出了“舞”彩缤纷、“展”露锋芒、“交”相辉映、“艺”起成长四大板块,余项、余场演出、展览及交流活动,涵盖戏曲、话剧、杂技、曲艺、舞蹈、交响乐、美术、摄影等众多艺术门类。在近一个半月时间里,沈城天天有演出、日日有展览,浓浓的艺术氛围萦绕全城。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节的火爆程度:盛京大剧院演出场次同比增长44%;红梅文创园售票类展览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3.1%;鼎泰茶社演出场次同比增长28.26%,创收同比增长14.44%。

  “文化热”在沈城的兴起,实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现端倪。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引人瞩目的除了文物特展,专家指导手工制作、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互动等体验性强的活动成了备受追捧的“人气王”。

  国庆节期间,全面改陈后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迎来首个长假,推出的“赓续红色血脉·重温家国情怀”主题系列活动广受欢迎,接待游客同比增长.95%。

  集聚了炫彩音乐喷泉、炫酷舞台演出等科技文化元素的“浑南之夏”,上演绚丽唯美的文旅盛宴,活动期间,日均游客人数达5万人次,峰值突破10万人次。

  有人喜欢挖掘、“触摸”、感知历史,有人喜欢体验工业遗存的文艺清新抑或震撼,有人喜欢美食美景一路逛吃玩耍……在沈阳,这些喜好都可以实现,丰富多元的各类文化元素毫无违和感地共存共生。

  梳理现象可以看出,无论是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还是工业文化,只要深度挖掘,并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利用有效的途径去传播,沈阳的文化“宝藏”、文化“富矿”就会更充分、更绚丽地绽放。

  探寻文化原点把“老故事”讲出新精彩

  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活背后,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好的内容“驱动”不可或缺。在沈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委宣传部推动下,围绕“文化沈阳、历史沈阳、山水沈阳”建设,相关部门做了大量扎实工作。比如打造“百馆之城”、构建文化载体,部分场馆已让市民、游客受益。

  博物馆里展陈的物品,存储着城市的历史;当地人对待文物的态度,折射着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很多人会为了参观一座向往已久的博物馆而专赴一座城。尤其近几年,随着传播方式的升级和客群的变化,曾经小众高冷的博物馆变成了大众追捧的热点。

  着眼于需求,今年6月,沈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物局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沈阳市博物馆“百馆”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和《沈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明确到年底,力争将沈阳建成拥有家以上博物馆的“百馆之城”。

  按照规划,这些博物馆将涵盖社会历史、工业遗址、红色文物、民俗非遗、名人故居、文化艺术等多种类型。目前,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陈全面完成,并于9月18日开放;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年轮艺术博物馆完成升级改造,全新开放;容纳精品文物近件、将成为未来沈阳“城市文化的会客厅”的沈阳博物馆,作为东北近代史上重要文物遗存的北大营旧址陈列馆,利用建于年的东北电信管理处改造而成的沈阳故宫博物馆新增展馆——“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均已建成。此外,新乐遗址博物馆改扩建遗址公园、新建沈阳非遗博物馆、新建沈阳自然博物馆等精品标志性文博场馆选址方案也呼之欲出。

  “百馆”工程让很多市民由衷点赞且翘首以盼。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执行者”“实施人”,沈阳市文旅局却觉得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同样正在打造文化强市的苏州市,将博物馆建设作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现已建成开放各类博物馆个,在全国率先建成“百馆之城”。逛博物馆,感受江南文化,成为苏州人生活的标配。

  “我们当下要做的,一方面是尽全力补短板,加快追赶;另一方面,寻找、确定、激活城市文化原点更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市文旅局局长关蓉晖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沈阳文化强市基于时间、空间坐标轴展开构建。时间轴的起点,即沈阳的文化原点。年前,这座城市从哪里起源?在历史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哪些文化要素?只有找到文化原点,才能看清这座城市的文化本质,继而形成有力支点、擎起城市的文化品牌。

  地处黄河中游的河南省,确立了中原文化的原点定位,以此提升文化自信、凝聚“河南精神”,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强大的文化内核驱动下,《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接连诞生。

  寻找沈阳文化原点,刻不容缓。沈阳市文旅局邀请全国知名专家组成团队开展研讨,聘请一流团队对新乐遗址重新设计,未来将以“新乐遗址片区博物馆集群”的形态呈现,成为沈阳城市文化标志性景观。

  而在时间轴与空间轴的交汇点,将“摆放”合适的文化项目、产品、活动等,以丰富的内容讲述沈阳故事、彰显城市文化特质。比如市民所期待的“百馆”和城市书房、书屋系列,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具备开放条件的各类博物馆将超过90个,建成城市书房16个、书屋个,为市民文化生活提供更丰富、便利、高品质的空间。

  摒弃单摆浮搁融合发展“+”出化学效应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沈阳市摒弃单摆浮搁的发展方式,摸索出“文化+”“+文化”两条实践路径。前者以文化“+”其他产业、行业,孕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后者指的是各领域、各层面“+”文化,通过彼此融入而产生“化学反应”,进而推动城市转型。

  今年“十一”假期,沈阳中街连续三晚上演大型沉浸式活动,身着清代服饰的“士兵”、娓娓讲古的“说书先生”与快闪舞者、机器人“演员”在同一时间、不同场景交替闪现,激起现场游客的极大兴趣,连呼“够酷”“够潮”!

  这可以看作是“文化+实景演出”催生出文旅行业中细分的“体验游”新业态,和着满街飘散的美食香气,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也充分拉动了夜间消费。

  在关蓉晖看来,“文化+”即跨界,跨界即蓝海,将文化“嫁接”于其他产业,以融合、数字、创意等手段赋能文化,才能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蓝海正在被发现和发掘。通过与食品、制造、服务等产业、行业相“+”,沈阳故宫推出“甪端”巧克力、“紫气东来炭雕”摆件、莊啡咖啡店等文创产品,目前其“好物家族”已壮大到千余款产品、4家实体店及2家线上网店的规模。今年“十一”黄金周,沈阳故宫文创产品人均消费同比增长37%。携程发布“年上半年文博游大数据”,沈阳故宫在“年上半年国内最受欢迎的十大博物馆”排名中,位列第四。

  文商旅深度融合,沈阳中街、红梅文创园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沈阳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梅文创园、奉天记忆文创园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文化+体育”,沈阳国际马拉松赛、沈阳国际舞蹈节、中国赛艇大师赛融入文化元素,赛事吸引力显著增强。

  “文化+乡村振兴”,沈北石佛一村、法库半拉子山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了十里芳华等民宿品牌。

  “文化+”……

  在沈阳,一批优秀文化企业正茁壮成长,体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强市主打的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传媒影视三条产业链正不断壮大。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1.8%。

  仅有“文化+”还不够。建有文化的城市,不仅仅只是一个部门抓、一个领域做,只有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积极“+文化”,才能形成合力,打出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组合拳。

  今年6月2日,沈阳市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将文化强市上升为全市战略。沈阳文化旅游业的“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其他部门制定相关规划时融入文化理念和元素提供基础与遵循。

  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沈阳从市级层面高效推进相关工作,多部门联合出台实施产业规划、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堪称近年之最。财政部门持续加大文化投入,年全市人均文化投入达到元,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今年以来,在城市更新、口袋公园建设众多项目中,已经能看到文化的影子、品出文化的味道。

  沿着“+文化”的路径,将文化觉醒、文化意识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全领域,这样的实践正在悄然间推动城市转型。

  通过优化空间、经济、城乡、生态格局,突出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以文化城,沈阳正逐步实现空间形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环境生态相统一,努力由工业文明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秀生”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未来,沈阳将更宜居、更绿色,更有韧性、智慧和文化:博物馆、图书馆闭馆时间会更晚,戏剧节、电影节等公共文化活动会更多;街路建设、小区改造、城市家具设计会有更多文化符号;引领发展、引领需求的新兴产业更加集聚……

  这样的沈阳,值得期待。(来源:辽宁日报作者:张艾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