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画全集董其昌卷》(5册)
浙江大学出版社大8开精装
《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共5册,共收录海内外53家文博机构递藏有绪、著录详明的董其昌作品件(套),汇聚了董其昌一生创作生涯的代表画作。《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全5册)53家文博机构名单国内包括: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
武汉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山东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福建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无锡博物院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
香港艺术馆虚白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荣宝斋湖北省博物馆
济南市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
刘海粟美术馆平湖市博物馆
朵云轩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杭州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院天津市文物公司
杭州名人纪念馆(唐云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
海外包括:
大都会博物馆
瑞特保格博物馆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火奴鲁鲁艺术博物馆
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
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
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肯贝尔美术馆
日本慈照院
圣迭戈艺术博物馆
《高逸图》(上海博物馆藏)、《秋兴八景图》(上海博物馆藏)、《荆溪招隐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潇湘白云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林和靖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昼锦堂图》(吉林省博物馆藏)、《青卞图》(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等等董其昌代表画作均被收录。董其昌:件(套)画作重磅呈现《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全5册)-目录--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
-第五册-《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共5册)反映了董其昌绘画艺术的基本状况,构成了一部研究董其昌的百科全书。众多珍藏海外、鲜少示人的董其昌佳作、名画,也悉数收录,高清出版!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书画巨匠、文人画泰斗董其昌的绘画风格与画史地位董其昌确立了晚明以来重构文人画史、树立文人画风格典范的宏大画学理想。历观千余年文人画史,其身后享誉之隆,仅元代赵孟頫可以相提并论。对于董其昌的画史贡献和影响,方闻这样评价:“在晚明特有的文化氛围之下,董其昌以画家的创作优势研究古代大师的作品,又以鉴藏家的经验梳理、勾画以往的绘画历史,并用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为重构中国文人画的理想和图式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八开)》/故宫博物院藏浙派、吴门相继衰微,以董其昌为实际领袖的松江画派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晚明画坛的中心,其兴起乃至鼎盛的过程正与“南北宗”论的流行相始终,其关于鉴赏、笔墨、审美、禅悟等观点亦与“南北宗”论相辅相成。迨至清初,文人从事绘事皆重著述,在技法之外犹能探索画理。在“四王”、吴历、恽寿平这样的大家画论之外,稍晚的唐岱、布颜图、张庚、方熏、沈宗骞、钱杜等人在画学著作中,亦皆以“南宗”为画山水的唯一门径。其中,“四王”之首的王时敏可谓董其昌画学思想最直接的继承者。据张庚《国朝画征録》记载,王时敏“少时即为董宗伯(其昌)、陈征君(继儒)所深赏。于时宗伯综揽古今,阐发幽奥,一归于正,方之禅室,可备传灯一宗,真源嫡派,烟客实亲得之”。明董其昌《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入清以后,松江画派以王时敏、王鉴及其追随者为首,统领清代山水画坛三百年,其影响扩展至广大江南地区,并被清代宫廷接受,进而被奉为“南宗正脉”。董其昌所一力倡导的文人画审美趣味,由此被确立为画坛正统,成为清代山水画传承的主流,影响深广。董其昌的画史贡献,还在于他对中国绘画技法集大成式的总结和提炼。他关于“以书入画”观念的笔墨实践,为摹古传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也为绘画笔墨语言的创变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宏富的过眼与收藏,董其昌得以“分析古画的基本结构,取古人风格之‘骨’,提炼它们最本质的要素,为己所用”。明董其昌《燕吴八景图》/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还将从前人笔墨中提炼发展出的直皴作为一切皴法的原型,“创造了一系列的书法性皴法,使之成为新的绘画语言的语符”。无论从摹古还是师造化的层面,董其昌都为画家心象的挥写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技法空间,进而为晚明以来文人画的个性化表达指明了新的方向,可谓“为中国绘画的形式分析打下坚实基础的第一位艺术史学家”。董其昌的画学贡献是丰富而深刻的。他对传统范式的研习、对绘画格法的析解、对过眼画迹的品评、对审美意识的推扬,都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清代康、乾两朝学董之风盛行,自不待言,清季以迄近现代,又有梁巘、方熏、陈师曾、郑午昌、黄宾虹、潘天寿等服膺董说;吴湖帆以“宝董室”为斋号,对董其昌推崇备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董其昌的艺术精神是跨时代的,他提出的艺术命题是直达本质的。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并记》/吉林省博物院藏作为中国文人画史上不可绕过的重要人物,董其昌以其艺术创作和画学理论的高度成就,在近现代美术史写作中一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主流审美。部分作品赏析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八开)》故宫博物院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本册绘于天启元年()董其昌春游武林(今浙江杭州)后,其时年六十七岁。是册共八开,仿杨升、吴镇、惠崇、卢鸿、倪瓒、米芾、王蒙、李公麟等唐、宋、元诸家各一,或水墨,或浅绛,或作小青緑,或作米氏云山。各开峰峦布置、丘壑经营宽闲自在,清溪浅渚、修树丛林,气象自具。画作笔墨高华,设色妍雅,入“绚烂之极,终归平淡”之境。各开有董氏行书对题,或述所仿笔墨渊源,或述名迹之流传,或释画法与画理,书画皆精,为董氏之代表作。本册曾经王时敏及其第八子王掞鉴藏。王时敏是董氏入室弟子,被称为“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其早年作品与董氏颇为神似,即便其七十四岁高龄时所作的《杜甫诗意图册》(故宫博物院藏),笔墨、设色之道犹合本册心法。董氏作本册时,王时敏年方三十,虽无法确认其获藏本册的时间,但两世家传,足见珍重,可以肯定的是王时敏必从中受益良多。李葆恂在题董其昌《集古树石画稿》(故宫博物院藏)卷后称“香光六法,为国朝四王之祖”,其言不虚。册后有潘遵祁于咸丰十一年()、成沂于同治十年()题跋各一则。由题跋及钤印可知,本册曾归沈树镛、成沂收藏,后为庞元济所得。明董其昌《青山白云红树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本图采用全景山水布局,描绘青山、白云、红树的景色。画中近景古木垂云,红树扶疏,山涧潺湲,流入平湖;中景寺庙山居隐于林中,山峦层迭,云雾缥渺,似隔絶尘俗;远景秀峰摩霄,飞瀑流湍,似可闻其声。整个画面描绘了云气笼罩下的山峦景象。董其昌用笔精谨,设色艳丽清雅,体现出高旷清朗的意境。画面题诗为《送张了心归楚二首》之二。作诗缘由为:“顷楚文学张子见访,言彼其之子,为屈轶所指,非直烟霞罪过。余口占二絶示之云:‘……来雁霜天楚客归,野情祇授薜萝衣。只今白社酬裴迪,绝胜朱门荐陆机。’”本图曾经徐恕、李鸿球、徐松安等人鉴藏。这几位收藏家地籍相近且都活跃于武汉一带,由此推知,本图在民国时期应在湖北地区转藏。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上海博物馆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本册绘于万历四十八年(),为学术界公认的董其昌传世代表作之冠。是册设色八景,其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思纵横,参乎造化。笔墨与意境,可谓无不臻妙。题诗录有杜甫、陆游、白朴等人的名篇,句中或曰“黄芦岸白苹渡口”“波上往来舟”,或曰“霁霞散晓月犹明”“雨余山更清”。董氏曾言诗不必与画合,然视其笔墨性情所透露出来的高华雍容之意,与婉约典雅之词韵仍为一境。王维曾自言:“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而对于董氏超迈之性情,用该诗句评之,实为妥帖。本册前附曾鲸、项圣谟合作《董文敏小像》,陈廷熹题跋,册前有宋荦、罗廷琛、张岳崧、郑孝胥题签,册后有吴荣光、谢希曾、守璞主人、孔广陶题跋,著录于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孔广陶《岳雪楼书画録》、庞元济《虚斋名画续录》。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本册共十帧,其中第二、三、四、五、六、七、十帧有年款,其年为天启元年()、三年()和四年()。册中七帧水墨、三帧设色,绘奇峰层峦、烟树溪岸。水墨数帧,多取“一河两岸”式构图,淡墨勾皴,间施浓墨作丛树苔点,笔触秀简,清雅明润。设色数帧,取重岩深树、巍峨高远之境,以浅绛为主,薄施青緑,间以赭色勾皴敷染,高华流丽。其中第七帧以彩点墨点苔,尤为奇特。由题跋可知,本册多拟仿李公麟、赵孟俯、王蒙、李成、燕文贵、倪瓒诸家;又有数帧或取白居易、杜甫诗意,或用赵令穰上陵典故,或题杨慎《雨中遣怀曲》。然此时董其昌已近古稀之年,在博搜广汲、深究画理的基础上,已超越前人图式和笔墨语言,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有历史观的山水画”。故本作虽名为“仿古”,实则处处显露自家笔墨。如第三帧,构图源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上海博物馆藏),又汲取自作《青弁图》(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变化之妙,其笔墨颇可反映董其昌对王蒙山水画风特征的独特领悟。由钤印可知,本册清初归王鸿绪、安岐所有,乾隆年间入内府,或转赐定亲王载铨后散出,迭经庞元济、谭敬、张静江、王季迁等诸家珍庋,后为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购藏。明董其昌《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甲寅为万历四十二年(),董其昌时年六十岁。据董氏自题“旧作此卷与跋不曾着款,甲寅腊月重题,盖十年事矣”可知,本图绘于董氏五十岁时,为其中期代表作之一。是图重峦迭嶂,隐天蔽日,川平麓断,絶壁泉飞,烟岚浮江,素湍绿潭,如江山之无尽藏,令人有不知斯世为何世之感。山体结构繁密,因势造型,随态生发;用笔繁而不乱,细腻柔和,皴染结合,水晕墨章,体现了董氏出入宋元、吞吐造化之深厚功力。明董其昌《燕吴八景图》上海博物馆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本册为董其昌早年之代表作,绘于万历二十四年()。董氏时年四十二岁,在京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其时正是董氏大开鉴赏眼界及追溯宋、元渊薮的探索期。册中各帧布局精心,整饬严谨,映带分合。设色或清空淡荡,或典雅瑰丽,章法极富节奏韵律感。画法主参宋法,并融以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体现出董氏早年对古法与造化的印证、糅合,其“始当以古人为师,后当以造物为师”等理论思索业已展现端倪。本册为送故里诗社友人杨继礼南归而作。董其昌与其同朝为官,异地故交,更感亲切,故画京师和松江两地景物以送行。本册由洪漪澜赠予上海博物馆。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并记》吉林省博物院藏收录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图书凡列《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5册),收录的每件作品信息详备,具体包括:中英日三语版权信息作品全图(完整的一幅画,包括画中的印章、题跋)细节图(原大、局部放大或缩小)作品说明、题跋释读、印章释读概述、索引等(一)图版《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5册)在图版上充分体现入编作品的整体与细节,通过整体图、原大图和局部放大图三个层次进行展示:整体图版展示引首、隔水、作品,画中印章、题跋等信息,根据页面尺寸缩小印刷。原大图版作品本幅及个别艺术价值较高的题跋,以原大尺寸印刷,图版下标注“原大”。放大图版笔墨信息丰富,原大图版尚不足以充分体现者,整体或选择局部放大印刷,并标注放大比例。明董其昌《书画》/吉林省博物院藏(二)作品说明《明画全集·第十一卷·董其昌》(5册)在作品说明上,介绍每件作品的基本情况,力求客观陈述,学术规范,脉络清晰:题跋释读完整、详尽、严谨地释读题跋(引首、隔水、诗塘、拖尾等)上的文字,通过严格审、校流程,以标准繁体字呈现。印章释读将每幅作品的所有印章的文字信息释读出来,并以图、文对照的方式一一对应,并集中汇聚成表格,置于图版说明当中。作品说明概要介绍每幅作品的基本情况。明董其昌《嘉树垂荫图》/上海博物馆藏《明画全集董其昌卷》(5册)
浙江大学出版社大8开精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