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故宫创造新价值中国日报网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3/4/9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pf.39.net/bdfyy/bdfzd/200106/7739764.html

从皇家宫殿到“国家会客厅”

故宫创造新价值

养心殿内景

符望阁

倦勤斋

年10月10日,写有“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的匾额被挂上了紫禁城的城门。自明永乐十八年(年)建成以来,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厚重的正红宫门第一次向百姓敞开,卸下神秘的面纱,那天北京城万人空巷,争相睹其真容。

这座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宫城,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拥有2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从规划到建筑布局,都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念,体现着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政令四达。

由“宫”变“院”,走近世人的故宫博物院获得了一系列殊荣: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成为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方面,故宫一直在努力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故宫几乎是日新月异。从年之前的30%,到年的65%,再到年的76%,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预计到年,紫禁城迎来岁生日时,对公众的开放范围将占到全面积的80%。年,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之时,开放空间有望达到85%,观众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明清皇家文化。

如今,故宫不再只是中国第一热门旅游景点,其公共博物馆属性愈发鲜明,丰富的展览成为人们与故宫亲密接触的最直接方式;每年到访故宫的人数高达万人次,他们逐渐从“游客”转变为“观众”,在此感受文化、体悟传统,享受一场场文化盛宴。1万余种文化创意产品的相继面世,更是让人们印象中的故宫从“正襟危坐”变成“萌萌哒”,故宫变得越来越亲民。

在整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故宫有着独特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故宫跑”“故宫精神”“故宫制造”“故宫大修”等都能成为一段时间内文化领域的热点、焦点。众多走进故宫的外国政要、国际友人,在此举办的国际论坛、展览,则让故宫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符号”。

故宫的价值早已不限于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有形的故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无形的故宫延续着中华历史文脉,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实力。

守护故宫文物宝藏

留存国家的文化记忆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博物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重要的载体。近年来,明清两朝对紫禁城的古建筑实施了多次重建和扩建,所形成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为期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启动,这次“世纪大修”举世瞩目,故宫人慎之又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故宫古建筑保护和传承所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工艺与技术,而是认识和态度的问题,就是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问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道。

年,在对过往古建筑修缮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选择了养心殿、乾隆花园、大高玄殿、紫禁城城墙4项亟待修缮的古建筑群,作为“研究性保护项目”的试点,探索古建筑修缮新的实施机制和传承方式。

年9月3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正式开工,此时距离启动仪式已过去两年零八个月。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是我国首个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和研究性修复项目,故宫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编制《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总体规划》、组织研究团队对原状陈列、古建筑、室内文物及其保存环境的历史文献、保护管理沿革等进行系统挖掘和深入研究、确立33个专项研究课题等,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上世纪20年代,故宫博物院的开放成为其历史分水岭。红墙之外,风云激荡。故宫博物院的变迁无法脱离中国百年历史的宏大背景,其跌宕起伏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以躲避日本侵略。文物抵沪后,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存放,同时在南京朝天宫抢建文物库房,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迁运至南京新库房;年“七七”事变后,故宫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文物分三路紧急西迁,运抵四川,分存于巴县、峨嵋县和乐山县。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于年运回南京,年底至年初南运文物中的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年1月北平(即北京)稳定后,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箱留于南京库房,划归南京博物院所有。

故宫文物南迁总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正如《故宫精神故宫人》一书中所写:“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文物精品避寇南迁,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更为故宫文物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年起,故宫博物院开始了连续7年的大规模文物藏品清理,统计出院藏文物共件(套)。后来,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故宫又做了三年可移动文物的清理,最终公布馆内藏品一共有件,其中93.19%是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是顶级藏品,富有生命意蕴,成为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故宫密码”,留存其上的文化记忆成为整个国家的重要财富。

一部故宫博物院的院史,镜像反映了从近代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变迁史,也是一部故宫人守护文物宝藏、延续中华文脉的最佳注脚。而如今每天在故宫博物院中发生的一切终将成为创造历史的历史。

展现更加真实的故宫

找回失传的传统文化技艺

明永乐五年(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营造宫城,一项浩大的工程就此启动。楼庆西在《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写道,建造宫殿所需的木料来自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由山上砍伐下来之后,经由各地区的河道先运送入长江,顺长江自西而东漂送到大运河,再经大运河北上。建材中最难采集和运输的是石料。“大量的台基、台阶、栏杆所需要的石料称为汉白玉,这种白色石料产地集中在河北曲阳,离北京有里之遥。巨大而沉重的石料远距离运送,当时确非易事。聪明的工匠想出了旱船滑冰的办法,即在沿路打井,利用冬季天寒地冻,取井水泼地成冰,用旱船载石,在冰上用人力拉拽前进。”三大殿前后的御道石,长16米,宽3.17米,重余吨,为了运送这块最大的巨石,动用了民工两万余人,沿途挖井余口……备料工作持续了近10年,现场施工才大规模地开始。把备料和现场施工加在一起,前后历时13年,紫禁城建成完工。

此后,清廷对紫禁城的维护、修缮、改建十分频繁,催生了一大批优秀工匠和精湛技艺。至清晚期,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

单霁翔在一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故宫最令人称道”的金砖。紫禁城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室内均铺设金砖地面。这种金砖专为皇宫烧制,产自苏州东北的御窑村,质地坚硬,敲击有金属声,制造工艺复杂,“要经过选土,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经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晾干,经人足踩踏,使其成泥,用托板、木框、石轮等工具使其成形,再置于阴凉处晾干,每日搅动,8个月后始得其泥……其价值昂贵堪比黄金,故史称‘金砖’。”目前保留下来的金砖上还有“苏州府督造”“苏州知府姓名”的字样。

苏州御窑村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工艺一直世代相袭,流传至今。6年,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的金砖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故宫午门、太和门、神武门、寿康宫、慈宁宫等修缮工程均有使用金箔修缮,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2月1日,故宫博物院在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南京金陵金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第一批“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一批传统技艺因而得以发掘、重生、光大。

3年3月,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文物建筑基金会签署正式协议,合作进行倦勤斋室内装饰装修保护与修缮工程。倦勤斋位于故宫宁寿宫建筑群西北隅,在整个故宫古建筑群中,倦勤斋并不突出,但其室内装修以小巧、奢华、舒适独树一帜,精细程度无出其右者。倦勤斋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内部装饰大量使用竹制品。其中,东五间仙楼上下的槛墙部分都采用了贴雕竹黄工艺,且目前皇宫建筑内装修使用竹黄仅见此一处,极为宝贵。

单霁翔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在倦勤斋修复工程中,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为了钻研这项失传工艺费尽心思。“竹黄要软化至像纸一样薄,并能像布一样在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软化竹子的纤维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我这才终于知道了老祖宗的工艺有多么了得。”倦勤斋通景画的修复,则推动了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复原,并于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乾隆花园(又称宁寿宫花园)符望阁修复过程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赵鹏介绍,在符望阁南侧的须弥座上,存有三槽非常罕见的漆纱彩绘夹纱隔窗,它以漆纱为地,将装饰图案采用多层贴金的方法修饰于上,制成装饰效果极强的隔扇夹纱。漆纱,是一种纬经纠绞交织并满饰中国传统大漆的织物,其外观呈均匀而稀疏的方孔状。漆纱彩绘夹纱正是利用了漆纱疏朗而周正的纱孔,达到隔扇通透而分隔的使用要求。为了增加织物的挺括和平整,匠师于纱面上满饰金层,直到今天,用手触摸,虽已脆化,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挺括和娇艳。精湛的工艺让人惊叹不已。在故宫,该工艺仅此一处,且其制作工艺和材料尚未见于清宫档案。这也成为故宫文物修复待解的“谜团”。

“文物修复工程让参观者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故宫,同时,也将众多失传的传统文化技艺找回并留存。”单霁翔说,故宫历史上有过3次大修,分别成就了三代工匠,也造就了故宫的大匠精神,蕴藏在“手艺”之上的对古建筑本身的敬畏和热爱,应当被铭记。

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站在景山万春亭中向南望去,便可见故宫里的重重殿宇渐次延伸,在蓝天下划下一道美丽的天际线。这样的景致吸引着许多人走进故宫,勾勒出自己心中故宫的形象。

年10月2日,故宫博物院日参观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8.2万人。面对全球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故宫博物院由“管理”转变为“服务”,创新展览内容和展示手段,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故宫服务”成为旅游公共服务的标志性符号。

故宫博物院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倾听民意,采纳各方建议,彻底扭转了在人们心目中“高冷”的形象,走进大众生活。尤其是近年来,一系列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面世,让故宫聚集起一批忠实“粉丝”。故宫文创始于年成立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年,“朝珠耳机”以其兼具创意和实用功能,获得社会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