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曲鹏
孔子从未到过西方,但他的思想随着传教士的书信、著作漂洋过海到了西方,影响了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发展。长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历史文化学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武斌,在新著《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一书中,梳理了孔子及其思想走向西方的过程,对西方人的孔子认知史及孔子在西方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融合,以及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在他看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走向西方,与西方世界相遇,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的对话。
《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
武斌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孔子思想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西方传教士在“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方面各发挥了哪些作用?
武斌:明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通过海上航线来到中国,采取的是“学术传教”的策略,不讲天主教,而是向中国的文人、官员传播西方最新的科学文化:
第一个是数学几何,通过传教士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中国人才有了几何的概念;
第二是天文学,采用第谷学说编制历法,这方面贡献非常大;
第三是地理学,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让中国人知道九州之外世界如此之大。
他这样做容易被人理解,尤其是容易被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这是“西学东渐”方面的贡献。
《徐利谈道图》
此画见证了利玛窦和徐光启的交往
在中国传教非常大的障碍是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家里都摆着祖先的牌位,这对于信教的人而言是不允许的。传教士便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尊重中国人的民间文化习俗和礼仪。
利玛窦这种学术传教的策略,实际与天主教的教义相悖。当时天主教是相对保守狭隘的,“学术传教”并不被欧洲天主教会所接受,引发了很大的争论,这在学术上被称为“礼仪之争”。礼仪之争对中国没什么影响,在欧洲的影响却非常大,围绕礼仪之争做了大量的争论。
传教士为了证明学术传教的做法是正确的,就给欧洲教会写了大量的报告、信件、书籍,其中很多内容涉及中国的儒学思想,他们发现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学思想。
由于“礼仪之争”,欧洲的思想文化界开始大规模介入对中国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