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兼具四德的中华书画工具中国毛笔地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3/5/29

在深具中华特色又声名远播的文房用具中,毛笔不遑多让。中国的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还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亲密朋友。

摄图网

文人将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意思是以笔为锄,维持生计,这一方面说出了自己和书写工具的关系,一方面道出了生活的艰辛。虽然如此,在文人学士心中,笔依然是神圣的,漆成红色的“彤管”常被用来表明“赤子之心”,而文人之间互赠毛笔以为信物,或者以笔为题酬唱作答更是比比皆是。

此外,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汉字字形的发展。例如甲骨文大多是窄细的线条,拐弯处尤其显得直硬,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刻字用的“笔”材质过于坚硬,所以刻字时自由度较小。杨雄《法言·问道篇》曰:“孰能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可见,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毛笔功不可没。

图为睡虎地秦简,从简上的文字可以看出毛笔的使用使得汉字字形圆润了起来。网络

01

毛笔发展历程

最初的毛笔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上绘制的花纹可以观察到毛笔勾勒的痕迹。通过“笔”这个汉字可以看出,“笔”就是由“竹”和“毛”组成的书写工具。最初的时候,“笔”写做“聿”,在甲骨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笔头呈散开的状态,好像毛笔的样子。不过,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是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这支笔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的笔杆由竹子制成,笔杆劈开的一端夹着兔箭毛制作的笔头,同时用丝线缠紧固定。

相传,蒙恬造笔,其实是蒙恬改进了秦笔的制作技艺。崔豹《古今注》载:“蒙恬始造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根据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笔可知,此时的毛笔与现存最早的战国毛笔相比,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笔杆的下端被镂空成腔,用以容纳笔毫。

汉代,书体经历了激烈的演变期,西汉隶书的普及冲击着小篆的使用,随后,采用波挑法的章草、打破字字独立形式的今草,以及艺术感更强的狂草依次出现,东汉中期又出现了楷书,东汉后期萌生了行书,书体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笔的使用,反之,书法艺术也促进了毛笔制作技艺的提升。

图为晋谢安所撰行书《中郎帖》,此帖行笔流畅,从侧面体现了毛笔制笔技术的进步。故宫博物院

汉魏以来,随着文学的繁荣,书法艺术的发展,文人大家们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毛笔的选材更加精细,除了紫毫、狼毫、羊毫等后世常见的毫毛外,鼠须、鸭毛、猩猩毛、九节狸,甚至胎发都可以作为笔毫,《江南府志》载:“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常用之,笔心用(小儿)胎发。”此外,兼毫笔也多了起来。而笔杆除了竹子、木头外,荆条、茅茎、荻等也是常用的材料。

长在水边,形似芦苇的荻竹,是制作毛笔笔杆的原料。美篇

书君

唐朝,安徽宣城制作的“宣笔”选料严格、做工精细,深受文人学士的推崇。当时较为流行的是一种锋短形如鸡距的“鸡距笔”,这种笔劲健硬挺,能使书写者的笔力得到最大发挥,白居易曾写《鸡距笔赋》盛赞这种笔。到了宋代,宣城出现了一批手艺精湛的制笔名匠,其中诸葛氏声明最盛,梅圣俞、欧阳修围绕“诸葛笔”和诗多首,陶谷、黄庭坚、苏轼等也是诸葛笔的拥虿。元代以后,浙江湖州一带逐渐成了新兴的制笔中心,宣笔逐渐被湖笔取代。

玳瑁管紫毫笔,笔锋为鸡距式故宫博物院

明代屠隆在“杂论文房清玩之事”的《考槃余事》中,介绍了一款好毛笔需要具备的四种品德:“尖、齐、圆、健”,也就是说笔锋要尖如锥状,毛颖铺开后长短整齐,笔头需浑圆挺直,笔毛要有韧性、有弹力。近些年,各地都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安徽宣笔、浙江湖笔、河北侯笔、山东齐笔等一大批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意趣的毛笔不断发扬光大,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