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古玺印欣赏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7/14
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546.html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古玺印欣赏

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于是官、私玺印产生了。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完其发展,可分四期:1、散制作期:传世的出土古玺印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三晋、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2、形制统一期:秦汉魏晋皆有统一印制,南北朝因之。皇帝专用玉质,称玺,余者用铜,称印。这段时间之印章有大小方圆、长方等等形式,印体日渐厚重,以鼻纽、龟纽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阴文小篆,有界格,两汉魏晋的入印篆书方圆俱备,被作为典范,称为谬篆。此外有鸟虫书及与其相类之文字,印文外加装饰及有形印皆为东汉所常见。南北朝印章继承魏晋之作,饶有古趣。3、发展变化期:隋唐以后印体增大,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阳文,由细笔微曲之唐篆变化为九叠篆,还有以西晋文、蒙文、满文和满汉篆书合文入印者,印边日渐增阔,布局日趋丰满,笔划与空白日趋均匀。清宫的二十五宝玺为乾隆十一年(年)所完成,是专用于国事的传国宝,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质,体积硕大,作各式龙纽,为前世所无,玺文有满文、满汉篆书合文。其它大小宝玺多为石质,乃御笔和赏鉴所用,其性质属私印闲章,惟石料、制纽皆极精美,具庄重珍贵的特点。4、继往开来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铜质印章。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镌刻,他们皆以秦汉六朝古印为宗,创造出个人风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诸家,晚清赵之谦、吴昌硕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他们不仅为中国玺印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而对东方邻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连尹之鉩”鉨,战国·楚,印面2.1×2.3cm,通高1.4cm鉨铜铸,鼻钮,鉨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居民“连”一级事务之官的官鉨。“连”为居民编制,战时可编为基本军事单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务的官吏。“连敖”、“连尹”均为楚国的官名。《左传》载襄公十五年“屈荡为连尹”。《汉书·灌婴传》亦曾记“击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

“大府”鉨,战国·楚,印面5.4×6.1cm,通高11.7cm鉨铜铸,柱钮,鉨面有阴线界栏,印面中间有一纵向竖栏,使印之左、右字分开。印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左起横读。印文笔道宽大,颇有书体之韵。印面虽大但布局不散,印文虽少而气韵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从“贝”,与“府”藏财货之意相合,颇有特色。此印形体之大在同时期的鉨印中较为罕见。与其它需穿印绶的穿孔印钮不同,此印钮为长柱形,正适于一手掌握。此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官鉨,府即府库。战国时楚国设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库,皆是掌管储备各种物资或掌管制造的机构。

“埶关”鉨,战国·楚,直径3.3cm,通高1.1cm鉨铜铸,鼻钮,鉨面圆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起横读。鉨文字形线条流畅,结体秀逸,颇有后世毛笔书写之意韵,突出显示了楚鉨的地域特色。此鉨为战国时期楚国掌管某一关的官鉨。战国时期各国于关阻之地、国门、城内之市设守征税。《周礼·地官·司门》记其“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几出入不物者,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关》亦记“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

“大车之鉩”鉨,战国·齐,印面2.9×3.0cm,通高0.9cm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此为战国时期齐国制造或管理大车的机构中的官鉨。齐鉨通常不如燕鉨的文字整齐,鉨面布局随意性较大,但此鉨鉨文笔画则较匀称。“大”、“之”两字笔画简略,布排于鉨面上部,占位较窄;“车”、“鉩”两字笔画较多,布排于鉨面下部,占位较宽,从而使布局整齐均匀。此鉨为齐国阳文鉨中的代表之作。

“王间信鉩”玉印,战国,印面2.0×2.0cm,通高1.6cm战国时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王间信鉩”四字。印材绿色微暗,如叶将秋之渐黄,颇为古雅。印台四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印台四面上敛成斜坡状,斜面满布阴刻勾莲雷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窃曲纹和勾莲雷纹作装饰,此后的铜器上则基本未见。战国时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这两种纹饰,且在汉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间或一见。中国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纹饰者本已少见,此件战国玉印兼具这两种纹饰更属罕见,且此玉印整体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外司炉鍴”鉨,战国·燕,鉨面5.1×1.4cm,通高9.5cm鉨铜铸,鼻钮。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外司”,即外司炉,是掌管铸造的职官。“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鍴”读为“瑞”,《周礼·春官·典瑞》中郑玄注:“瑞,节信也。”《说文》则释:“卩(节),瑞信也。”这种战国时期长柄长条形的官鉨目前仅见于燕国官鉨。有一种观点认为此鉩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之鉨。

“修武库印”铜印,印面1.7×2.2cm,通高0.9cm印铜铸,长方形,鼻纽。印面有阳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右上起交叉读“修武库印”四字。库为掌管武器及车的机构,其主管官吏称库啬夫。《秦律杂抄》即载“稟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此为秦王朝库啬夫所用之官印。

 青鸟图案铜印,西汉,印面直径2.3cm,通高0.9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图案,形状为一只背负筐篓的青鸟。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侍鸟。西王母住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山海经·海内北经》记龟山,“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汉代神话中有关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颇多,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设祠求神是十分普遍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有一段故事很精采:“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张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西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两枚。帝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图案印中以鸟形纹为题材者虽有很多,但此印较为特别,图案中的鸟背负筐篓,很易识别。此外,故宫藏品中还有几种三鸟集于一印面的图案,表现的可能也是青鸟。

 吐火魔术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3×1.3cm,通高0.7cm      印铜铸,印台3层,向上渐敛,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背向而坐,小臂弯曲,状似接物,各自鼓腮吹气,面前有一簇跳动的火焰。      吐火是魔术之一种,最初由国外传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谴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西域传》引《魏略》:“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吐火与自缚自解的魔术至今仍在演绎。

蹴鞠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6×1.6cm,印体厚0.5cm      印铜铸,双面,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两人对面站立,各用足面颠球,进行比赛。另一面为百戏图案,形象较粗略,大约为伞下两人相背而坐。      “蹴”指用脚踢或颠动物品,“鞠”指有填充物的皮球。蹴鞠作为我国古老的足球运动屡见于历代史籍。击剑、射猎、赛马、蹴鞠在汉代皆为主要运动项目,极具竞争性。

追水豹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4×1.3cm,通高1.1cm印铜铸,印台分层上敛(后人磨制损坏成尖状),鼻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兽前窜,一名勇士飞身向前落于兽身,正欲扼之但尚未站稳,图案右下角有隐约可见的游鱼。《汉书·扬雄传》:“蹈飞豹,绢嘄阳;追天宝,出一方;应駍声,击流光”,张衡《南都赋》中“追水豹兮鞭魍魉”,讲的就是这种搏兽活动。追水豹是汉代流行的水上游戏,但表现此种活动的实物不多,这件图案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活动内容的艺术化写照。

神虎逐鬼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4×1.4cm,印体厚0.7cm

印铜铸,双面,一面并列铸吉语“长年”两字,另一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只威猛的大虎人立而吼,张牙舞爪,居高下扑,一个小鬼在仰头抬臂,显然被震慑住了,本想到人家中作祟,却被门口的虎神发现,相拒非敌,逃跑无路。古代人将虎看作一种神兽,认为猛虎属阳刚勇猛之生物,为百兽之长,能搏击凶恶的怪鸟,性喜食鬼魅,所以常以虎比喻勇士。《战国策·楚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汉代职官中有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主宿卫。虎贲,言如猛虎奔走,喻其勇猛。《汉书·王莽传》:“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三国魏将许褚以勇力如虎而痴,号“虎痴”。此外,军中调动人马以“虎符”为凭。日常生活中虎形图案也较常见,如汉印中虎形屡见不鲜;在门上绘虎为守护神;古帝王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像,故称路寝之门为虎门。《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

之左,司王朝。”所谓虎门即路寝之门。

鱼鹤图案铜印,西汉,印面1.5×1.5cm,印厚0.6cm印铜铸,双面皆凹铸图文,一面为双鹤挺胸仰项对立,争衔一条大鱼,形态生动,另一面铸“曹亭耳”三字。汉代鱼鹤图案的印章存世较多,有双鹤背向而立争鱼者,有双鹤相对而立争鱼者,也有一鹤衔鱼者。有的铸成凸起的图案,有的在印面凹刻线条。山川产物,鱼盐之属,在汉代是国利之所在,民生之仰仗。民食稻鱼,无凶年之忧。“鱼”最初还未引申出吉庆有“余”的意思,其本身就代表一种财富。鹤是食鱼动物,在传统文化中属祥瑞之禽。

“大师公将军司马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八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大师公将军司马印”。此为新莽时王匡属官印。

“白水弋丞”铜印,印面边长2.5cm,印台厚0.6cm印铜铸,方形,蛇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风格,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白水弋丞”四字。此印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遗风。

“山阳尉丞”铜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山阳尉丞”四字。山阳为郡名,《汉书·地理志》载“山阳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别为郡”。此印为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年)以后山阳郡都尉佐官之印。“常乐苍龙曲侯”铜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常乐苍龙曲侯”。此为新莽时太卫属官之印。

“圜阳马丞印”铜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圜阳马丞印”。此为新莽时官印。

“建伶道宰印”铜印,印面2.2×2.2cm,通高2.1cm

印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建伶道宰印”。此为新莽时官印。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赵婴隋”玉印,汉,印面2.1×2.1cm,通高1.5cm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三字。“隋”字上右侧部一撇左出,为汉篆入印的变化。印文笔画浅细流畅,似笔锋游过。印材极佳,碧玉微青,通体一色,光润异常。其色淡绿如新潭之水,清澈悦目。

毕方图案铜印,东汉,印面直径2.0cm,通高1.0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鸟纹图案,鸟小首尖喙,长颈扭转,一足粗壮,双翅挥展,羽饰华丽,形状怪异。《山海经·西山经》记章莪之山不生草木,出产美玉,山中有一种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据说这种鸟的名字得于其鸣叫的声音“毕方”,它出现的地方会产生一种怪火。此印的印体铸造很特别,印台中空,上有一镂空的盘蛇。毕方鸟与蛇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初黄帝号令鬼神于泰山之颠,就是“驾象车,而六蛇龙、毕方并辖”。印钮与印面图案相配合体现同一内容的汉代印章并不多见,此印既表现了当时流行的神话,又展现了汉印精湛的铸造工艺与设计水平。

神兽图案铜印,东汉,印面直径2.7cm,通高1.5cm

印铜铸,兽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大小两只神兽。大者人面马身,头顶束双羽,背有翼;小者侧面而立,依恋于大者身前。两兽形像可爱。《山海经·西山经》记有神兽名为英招,负责掌管槐江之山,“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兼负传达天帝旨命之责。

四神图案“徐尊”铜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8cm

铜印鼻钮,印面为并列的白文“徐尊”二字,乃印主人的姓名。印台四侧面有阴刻图案,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按照今天“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视图规则,印章钤盖时,左右正相符,上下位置则与今相颠倒,而在汉代是按照“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定位的。“四神”见于印章者有数种模式:一是四神布于印面,有纯图案、亦有图案中间有文字者。二是印台四侧面阴刻图案,即如此印。三是图案简略为龙虎两神或龙虎雀三神者。

“妾徼”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黄。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汉卢水仟长”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印文内容结构为“汉┼族名┼官名”,这是此类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汉”字是出于政治需要。仟长是汉政权袭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职官名称,此类情况亦多见于其它少数民族官印中。印文保留着典型的汉篆字体,驼钮也是东汉以后此类官印的固定钮式之一。此印即东汉政权颁赐给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卢水胡人的官印。

“琅邪相印章”银印,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

印银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划,为东汉时印文特点。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印。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一系琅邪国之物。

谢谢欣赏,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