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后,民间献鼎归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与“翠玉白菜”“肉形石”并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路雪摄
毛公鼎是一件宗庙祭器,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口沿上有厚实高大的双耳,颈部的两道凸弦纹之间饰以精美的重环纹。腹如半球形,足呈马蹄形,造型浑厚朴实。内壁铸铭文32行,近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鼎内的铭文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它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均有重要价值,郭沫若称赞它“不亚于当时一篇文献”。
路雪摄
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铭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
毛公鼎被历代视为钟鼎文(金文)中的经典名作和书法艺术瑰宝。自其问世以来,不断有人对其进行考释研究,《招古录金文》《奇觚室吉金文存》《客斋集古录》《周金文存》《三代吉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都作了著录和研究。
责编:李晓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