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是一个地方,她很老,老到已经岁,她很新,每一天,都在变化着-让我们一起探秘紫禁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紫禁城嘛?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因此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但明朝初期称为“皇城”,直接称呼为“紫禁城”则大约始于明朝中晚期。
今天我们见到的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年),是以南京皇宫(已毁,现为遗址公园)为蓝本,动工于永乐十五年(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年),后历代均有修缮。占地72万平方米(长米,宽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间半。
今天参观故宫博物院,要经天安门,过端门,进午门而入,那我们就先说说这三门。
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kuai)祥。清顺治八年(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年)。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桥”。5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
外金水桥南北各安置一对身躯庞大的石狮。这两对石狮雕刻于明代永乐十五年(年),高2.5米,加上底座总高近3米,头顶13个疙瘩,按当时规制,是最高等级的石狮。
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时建立了两对华表,天安门前华表顶上的那只蹲兽叫“犼”,望着皇宫外头,人们称它“望天犼”、“望君归”。
在天安门城楼后边也有两座同样的华表,顶端也蹲着一只石犼。华表上的石犼面向北,朝着皇宫的方向,人们称它“望君出”。“望君出”就劝诫皇帝不要老是待在宫殿里,该到民间看看百姓的疾苦。
天安门后的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是明代皇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长达两华里。
今天,端门是故宫的数字馆,在这里可以查看故宫珍宝3D图像,体验古代君王批阅奏折等活动,须单独预约参观,目前暂时闭馆,开放日期待通知。
端门铜钟
端门至午门占地面积平方米。御道两侧共有左右朝房间。明清两代是六科垣舍,也称六科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阙左右门以南有庙右门(神厨门)社左门,直通太庙和社稷坛。阙左右门以北朝房是王公、文武官员集会和候朝的地方。
端门后就是午门区域了,这也是今天故宫博物院的入口,请在此排队安检进入(请勿携带明火)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俗称五凤楼。
西雁翅楼
东雁翅楼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除此以外,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午门后就进入了明清皇城的外朝部分
内金水桥
午门后太和殿广场上是内金水桥,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金水河
金水河后为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年)改今名。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
太和门
下面是科普时间:太和门是明代皇帝的听政之处,届时门厅内设宝座,皇帝亲临听取大臣奏事,并作出有关决策,这种表示封建帝王勤于政务的重要方式叫御门听政,明洪武一十三年,朱元璋废承相集皇权,一则为使上情下达更为了当,二则为了威慑官员,大改殿阁朝会之法,扩百官议政为千官听政,将每日朝会设在奉天门前广场之上。因此帝王早朝不是在太和殿哦(不要被电视剧误导)
太和门金水桥
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凌晨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前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以失礼从严处理。清代转至乾清门。
太和门
太和门后为太和门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
西侧廊庑
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体仁阁
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有体仁阁,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体仁阁高25米,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座。故宫准备辟为展厅,内部暂未开放。
弘义阁
太和殿西南侧有弘义阁,高23.8米,属前三殿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3间,上下二层,四面出廊。初建于明永乐年,名为武楼,明嘉靖朝改称武成阁,清初改为今名,意为弘扬大义。清代的弘义阁长期用于收储宫廷使用的金银器具等。故宫准备辟为展厅,内部暂未开放。
太和殿
外朝自此分三路,中路经太和门至太和殿到中和殿至保和殿,进入乾清门,进入内廷。东路穿协和门进入文华殿区域,西路穿熙和门进入武英殿区域。
线路一外朝中路
太和殿龙椅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年)改今名。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个走兽。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现在可以在门口看殿内情况。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石雕龙头
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原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仙人之后是十个小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是七个、保和殿是九个。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平方米。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通俗讲,这就是个休息室。
中和殿龙椅
保和殿
位于中和殿之后,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年)始名保和殿。“保和”二字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保和殿龙椅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乾隆五十四年(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这里,此后殿试一直在此,直至光绪三十年(年),次年,科举制废除。
线路二外朝东路
在金水河畔穿协和门就可以进入文华殿区域
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宫殿建筑。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文华殿明代是皇太子的东宫,清代为举行经筵的地方。殿后的文渊阁是藏书楼,《四库全书》余卷曾收藏于此。这里也有故宫间半的半间,自己去找哦~
文渊阁
文渊阁内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
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现为书画馆,无展览不开放
主敬殿
文华殿以东为东华门
东华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
角楼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角楼
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所以东华门上只有8排门钉。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因送殡迎灵都由东华门出,所以东华门俗称“鬼门”。民间俗称“鬼门”、“阴门”。
烫样
现在东华门为故宫古建馆,角楼常年展览,现有临展故事集:古建工程师的一甲子——于倬云诞辰百年纪念展(展览到20年5月31日)
东华门以南为銮仪卫大库,銮驾库为清代銮仪卫贮存皇太后仪驾、皇帝法驾卤簿之所。其址在东华门迤南,北设随门房6间,东南临紫禁城墙,西有蜿蜒而过的内金水河,为一独立的院落。院东侧有大库5间,南侧有大库10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内设上下两层。銮驾库内原有大堂3间、小堂3间及办事房、小库班房、档房等,今已无存。现在为不开放区域。
銮仪卫大库其东侧为内阁大堂,为清代大学士直舍,亦称大学士堂,大堂南向3间,东西两厢各3间,皆硬山顶,覆黄琉璃瓦。坐东面西者为汉票签房,中1间为侍读拟写草签处,北1间为中书缮写真签处,南1间为收贮本章档案处;坐西面东者为蒙古堂。目前不开放。
内阁大堂
内阁大堂之东为内阁大库,是内阁收贮文书、档案的库房。内阁大库为砖石结构,墙面辟窗,窗中有铁柱,外有铁板窗。其存放红本、典籍、关防等件之库房,称之为红本库;存放书籍与三节表文、表匣及外藩表文之所称实录库;同时亦存贮满本堂之实录、史书、录疏、起居注及前代帝王功臣之画像等物。目前不开放。
内阁大库
东华门北侧为清史馆,不开放。是中华民国时期用来保存编修清史所用档案资料的库房。原为清代国史馆大库。存于大库的档案,主要是乾隆三十年后收集来的档案及编纂的稿本,也有少量清史馆时期修撰的稿本和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各处咨送的运河奏折档、考察宪政奏折档、八旗公侯伯袭职档等;从内阁借调的史书、丝纶簿、纶音簿、外纪档等;从军机处抄录的上谕档、月折档、奏议档、议复档、奏折档、奏事档、廷寄档等;国史馆编的长编、本纪、传、表、志;清史馆编的传、表、志;清历朝所修实录稿本、起居注稿本和内起居注、列传稿本;官员履历以及人事、经费、庶务档案,已故官员事迹、旌表节妇等档案。
东华门可以出故宫,但如果没逛完可不要出去哦,许出不许进。
文华殿以北为箭亭,箭亭东侧为御膳房,其东为南三所。
箭亭
箭亭位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以南的开阔平地上,是清朝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之所。清朝顺治四年(年)初建,当时该殿名曰射殿。改建于清雍正八年(年),并改名为“箭亭”。
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扇门,南5北3共8扇。现为故宫常设展-武备展。
至于御膳房从未开放过。御膳房是清朝掌管宫内备办饮食以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务的机构,隶属内务府。顺治初年,分别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年),茶房、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在王、大臣中特简。乾隆三十六年(年)在御茶膳房下设档案房,管理御茶膳房的题奏本章、文书档案事宜,其中的文书档案包括“膳底档”等。
御膳房
南三所,内部图
南三所位于外朝东路文华殿东北,为一组殿宇的总称。明朝这一带有端敬殿、端本宫,为东宫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撷芳殿”,清康熙年间太子允礽之宫人于此居住。乾隆十一年(年)在撷芳殿原址兴建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宁寿宫以南,故又称“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
南三所,内部图
南三所共用宫门1座,面阔3间,进深1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当中开门,内外设礓磋慢道。门内有一东西窄长的小广场,广场北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3所,每所皆为前后3进。形制完全相同:南端有琉璃门1座,前殿面阔3间,中殿、后殿皆面阔5间,绿琉璃瓦硬山顶。殿前都有东西配殿各3间,中殿前有井亭1座。此外还有耳房、顺山房、值房、膳房、净房等殿宇。整个南三所共有房余间。目前暂未开放。
线路三外朝西路
金水河以西穿熙和门进入武英殿区域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武英殿
现在武英殿改造为陶瓷馆,目前有临展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览到19年10月20日)
武英殿以西为西华门
西华门
西华门,是北京故宫建筑,紫禁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目前不开放。
西华门护城河
武英殿以南为南薰殿,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5层,奉历代帝王像。每轴画像均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木色小匣,按阁之层次分别安放。殿之东室安奉历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贮明代帝后册宝。殿内木构及彩画均为明朝遗物,十分珍贵。明代,上徽号、册封大典前,阁臣率中书于此撰写金宝、金册文。明崇祯三年(年),命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清乾隆十四年(年)命重新装潢,移藏于南薰殿。
南薰殿以东为灯笼库,现为常设展览-家具馆
南薰殿以北还有一处独特建筑-宝蕴楼,年初,为解决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存放问题,决定修建。年动工,年完工。曾叫咸安宫,康熙次子允礽就曾被囚禁于此。后来,这里又成为清代八旗大臣子弟学习的地方。清末一场大火,将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咸安宫烧毁,只留下咸安门一处遗存。目前不开放。
宝蕴楼
武英殿之东为断虹桥,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桥南北向,长18.7m,最宽处达9.20m。桥面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桥之建造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
断虹桥
武英殿往北有一处古树群,再北为内务府,始设于顺治(~)初年。至顺治十一年仿明制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十八年,裁十三衙门,复设内务府。自此遂为定制。前后凡五重,房四十三间,原为明代仁智殿旧址,俗所谓白虎殿,即明代大行皇帝梓宫停放处。内务府下属三院(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七司(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目前不开放。
冰窖
内务府以北为冰窖,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4座,呈南北走向,为半地下拱券式窑洞建筑,墙体和拱顶与屋瓦间的夯土都很厚,密封隔热性十分之好,清代时专为皇宫藏冰,供夏日消暑食制之用。现为餐厅。
好啦,故宫探秘今天就到这里了,剩下的后面我们再一起探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