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短短数字,似乎又让我们见识到了封建王朝独有的磅薄与包容之度。古代宫殿的恢弘气势,不仅仅停留在王维的诗句里。在神州大地上,有许多先前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而这其中,又以“年不倒”的现存最大的北京故宫建筑群为鲜明代表,标志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那一段辉煌的文化历史。
一、何为故宫
故宫二字,我们可以先从字面拆解之,《广韵暮韵》言:“故,旧也。”故宫指的便是“以前的宫殿”。熟悉中华文化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国的故宫并非只有北京故宫一家,而是有四大故宫。
首先便是北京故宫,古时称紫禁城。除此之外,还有南京故宫(即明故宫,为北京故宫的蓝本),沈阳故宫(后称奉天行宫)和台北故宫(原名中山博物院)。这四故宫又以北京故宫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故而成为了人们口中“故宫”的代名词。
二、意料之外的秘密
在古时,碍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设计建造,因而便会产生易倒不牢固、沾水易腐烂的问题。然而北京故宫却保存完好,年不曾出现任何问题。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故事还要从建国后的一次地砖损坏发现开始讲起。当时太和殿周围的一部分地砖被发现损坏严重,历经专家勘测研究,发现那片地砖并不普通—一块砖瓦下还堆叠着十五层地砖。
明成祖朱棣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他为了防止早朝时有不怀好意之人挖通地道从地下潜入皇宫进行刺杀行动,才下令做出如此重重设防。而且在事成之后,便将工匠人丁全部屠杀以防消息走漏风声。不禁感慨身为君王,有时候也不得不需要一些颇为狠辣的手段啊。
三、金砖与其的诞生
在京城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那便是“一两黄金一两砖”,人们认为紫禁城中的地砖都是一种特殊的砖瓦—金砖。
然而实际上,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讹传,从字面看,“金砖”原本应该写作“京砖”,大概是北京故宫的恢弘气势、富丽堂皇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才会有此代代讹传,而后便索性就写为如今的“金砖”了。从侧面看,这或许也是故宫在人们心中重要价值的一种体现。
“京砖”被叫作“金砖”并非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的。其价值之宝贵可以从它的制作工序上看出来。
成品的金砖,其质地坚细,敲之则铿然有声。从成品的表现便可以知道其质量应该是非常过关的。
而其制作工序也颇为繁杂,且只出于苏州。制作首先便是选料问题,苏州的土质细腻且可塑性极强,粘而不散,粉而不沙,非常适合选用为制作金砖的原料。北京故宫的金砖,都是通过大运河运输至北京通州的。
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打磨。选好的原料土要先去土性—露天搁置一整年,再让牛和人分别炼泥,阴干,再入窑进行制胚和烧制金砖。每一步都要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心灵手巧和标准极高的工匠精神。
或许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与契而不舍,才一代又一代地塑造出恢弘磅礴,颇有气势而一枝独秀从未断流的中华文化。
总结:
任何辉煌又璀璨的文明,背后都是数量庞大的人力齐心协力的结果。年不倒的故宫如今成为了世界上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影响力颇为深远。为祖国骄傲自豪时,我们也不应忘记那些为铸造砖瓦,为铸造这文化“零件”出力甚至献身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或许,也是构建中华文化的最最重要的元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