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红翡绿翠,宝蕴清宫,年轻的玉石如何后来居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9/5

提及翡翠,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现代的珠宝店里样式精巧的首饰,还是古时候贵人身上典雅华贵的玉器?

和汉白玉、和田玉等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玉石相比,翡翠在玉石领域,绝对称得上是一名“后起之秀”。

“翡翠”词义流变

鸟类变矿物

“翡翠”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逸周·卷七·王会解》记载:“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可知其最初是作为鸟类形象出现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翡翠二字做出了解释:“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这也被视为当代翡翠词义的由来。

翡翠的词义在何时由鸟类被借代为矿石,学界对此仍有争论。目前最为流传的观点是:“翡翠发生在明朝,繁荣在清朝”。

清代翡翠香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金石卷》中写道:“翡翠石能屑金,亦名金星石”。从他的记叙中可以推出:在明朝,已有将翡翠作为矿物的记录。

矿物成美玉

虽然完成了由鸟类到矿物的第一次“变身”,但翡翠的市场价值远远不及今日。见多识广、足迹遍天下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对翡翠做过评议。

徐霞客游历滇地(即今日云南)时,友人潘生曾赠与他两块“翠生石”。

其中一块翠生石“白多而间有翠点”,“人皆以翠少弃之”。另一块则是满绿,“潘谓此石无用,又取一纯翠者送余”,虽出于喜爱,徐霞客将这两块翠生石加工为了两块印池和一盏杯子,但“工作之费逾于买价”,工费比石价还高,可见翡翠彼时价格的低廉。

那么,翡翠又是怎么摇身一变,从不怎么值钱的矿石变为无价美玉的呢?这还得从清朝翡翠玉文化的兴盛说起。翡翠身价的提升,离不开清代统治者及士大夫阶级对翡翠的推崇。

清代翡翠玉文化之兴

和田玉文化与翡翠玉文化

说到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描述性词汇有很多,“温润如玉”“如花似玉”等等,其中的“玉”主要是指和田玉。

《说文解字》虽将玉概括性地定义为“石之美者”,玉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美学内涵却使其跳脱出物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一部分。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便对“玉德”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譬如以玉的温润而泽喻君子之德,缜密以栗喻君子之知,垂之如坠喻君子之礼等。利用玉的物质性,从而将抽象的伦理道德具象化。

无论是以玉喻君子之德,美人之姿,还是将其作为富贵荣华的象征,平安吉祥的寄托,玉文化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姿态充盈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又以玉礼文化最为特殊。

所谓玉礼文化,主要指玉礼器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礼玉,是用于祭祀、宗教活动,表示社会等级和仪仗的玉器。今人所熟知的“六器”“环佩”皆在其中。

翡翠玉文化和以和田玉为代表的传统玉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内涵由礼文化向装饰性文化的转变。翡翠玉文化装饰性意味的增强,从清宫旧藏翡翠的分类中便可窥见一二。

故宫博物馆所藏的数百件翡翠器中,主要品种集中于陈设、器皿、配饰、文玩四大类,而祭法、册宝等涉及朝廷典章制度的翡翠器只占极少部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翡翠在清代宫廷中的装饰性作用。

尽管与传统玉文化相异,但翡翠玉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登上大雅之堂,并在清朝与和田玉文化呈现几乎分庭抗礼之势。这一现象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翡翠玉文化成因探释

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之一在于中缅贸易的繁荣。明代及清代前期,翡翠贸易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只在云南边境一带流通,这主要和翡翠的开采量少、没有固定的交易地点有关。

直至年中缅战争结束,两国的贸易才开始步入正轨。且在那之后的不久,大型的翡翠矿不断被发现开采,这为翡翠玉文化的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源源不断的翡翠经由云南边境进入中国境内,给翡翠贸易市场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翡翠玉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二,在于宫廷文化的影响。清朝是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相较于汉文化,在色彩上,满族表现出了对艳丽明快的色彩风格的偏好。

以服饰为例,清代染织专著《布经》中所记载的色谱就有90余种,而其中74种色调有具体的工艺配方,这是其他各个朝代都不可比拟的,亦可见时人服饰用色的丰富。

也正因为清人对色彩的强烈要求,色彩较为单一的和田玉已无法满足人们,色样繁多的翡翠因此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在为宫廷所接纳后迅速扬名传播。

说到清宫廷对翡翠的接纳,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慈禧太后。她也是清代翡翠玉文化传播的最大推手。

史料记载,慈禧掌权后,因钟爱娇艳华贵的翡翠,不断向织造、盐政和各地海关索贡,各地接到传办绿玉咨文后,常常恐“难依期办足”,慈禧的穷奢极欲和对翡翠器的醉心由此可知一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慈禧痴迷翡翠的行径引得整个宫廷上行下效,官员之间攀比之风盛行。如晚晴名臣张之洞,家中便常年雇养玉匠高手,专为其琢玉,这与掌权者对翡翠的追捧不无关系。

《燕京岁时记》成书于光绪年间,书中记载了清代北京城的玉石市场:“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足见当时翡翠“玉石新贵”的地位,翡翠玉文化也已成大观。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翡翠玉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的经济不仅培养了新兴市民阶层多元的审美观念,还为人们追求世俗享乐的民俗心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潜礼越制、去俭求奢的清代社会,华艳的翡翠器吸引官宦绅富的眼球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宫翡翠赏鉴

色质俱佳

翡翠玉器自清代兴盛以来,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今人对于翡翠的赏鉴标准也是源自清代,若问当今世界收藏翡翠最多的地方,非故宫博物院莫属。了解清宫旧藏翡翠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见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翡翠制品。

我国清代以前的古玉之美是以和田玉(软玉)为主要载体的,古人对和田玉美学的普遍要求是“首质次符”,即质感重于色泽,翡翠玉器的审美标准则不然。

晚清收藏家唐荣祚在《玉说》中写道:“艳夺春波,娇如滴翠,映水则澄鲜照澈,陈几亦光怪陆离,是为翡翠之艳诣。”据此可知清人对翡翠的审美标准在于德符并重,二者缺一不可。不仅要求翡翠具有玉质,其颜色也以丰富多彩为佳。

在几百年的翡翠使用历程中,人们将翡翠的红、绿、紫、白、黄五色分别寓为福、禄、寿、喜、财,以此寄托丰富的思想情感。

自古以来,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便是驱邪祈福的象征,翡翠因其含铁量较高而呈现出红色,红翡的数量极为稀少,其珍贵程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的翡翠器物中,称得上是红翡的也是极少数。

清中期的藏品夔纹翡翠带扣便是其中之一。此带扣由螭扣纽和椭圆环两部分组成,带扣的扣面呈赤色,雕刻有夔龙图案和回纹,两扣之间以白色扣面相连,造型精美,艳红与润白对比鲜明,相映成趣,是馆藏红翡中的珍品。

清代的翡翠玉器中,绿色是最主要的颜色,又可根据翠色的不同将其分为“翠玉”“翠根子”等相应品阶。其中,由以通身满绿的“纯翠”最为罕见。

藏于沈阳故宫的清中期翡翠鼻烟壶即为宫廷中的佳品,鼻烟壶全高7.4厘米,壶高6.5厘米,宽4.8厘米,所用翠料绿色饱满,深沉养眼,浅白色的絮状纹理更为其添几分灵动气息,无愧“美翠动人”的美誉。

巧夺天工

清代翡翠中的纯色黄翡作品不多,紫色则更为稀少,白色翡翠虽不算少数,种却不算好。但无论何种颜色质地,在玉匠的精心雕刻下,都各具特色,别有趣味。

譬如沈阳故宫翡翠馆藏中的透雕荷凫翡翠镶件,翡翠本身的色质并不算上乘,但在玉匠的巧手下,疏朗有致的荷叶拥簇着妍丽绽放的并蒂莲,配以金饰做装饰,表达了“金玉良缘”的美好祝愿,同样是翡翠玉器中的精品。

不难看出,翡翠玉文化虽以装饰性意味为主导,保安康、求吉祥的内涵依然与传统的玉文化一脉相承,玉礼文化已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玉背后的吉祥寓味及国人对玉的喜爱却保留在民族的文化血脉里留存下来。

清中期透雕荷凫翡翠镶件

结语

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红翡绿翠,是数百年前的王朝以最高超的技艺和最高级的审美意识打造的奇珍,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玉文化的一掠剪影。

知玉,所以懂玉,懂玉,又如何能不爱玉呢?

参考文献

[1]郑育宇,许博,余晓艳.翡翠的历史溯源——文献中的“翡翠”辨析[J].中国宝玉石,(S1):46-53.

[2]杨萍.清代翡翠玉文化的形成和传播研究[D].广东:中山大学,.

[3]钱振峰.玉的内涵[J].上海工艺美术,(04):18-20.

[4]杨伯达.清宫旧藏翡翠器简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06):40-44+93-.DOI:10./j.cnki.-..06..

[5]青林.浅述六器与中国玉礼文化[J].东南文化,(10):28-33.

[6]丘志力,吴沫,孟增璐,王学琳.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46-50+.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