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经过现代手段重新诠释的“木雕鸟”设计图,出自辽宁民族出版社美术编审杜江之手。在今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丝绸之路周”直播活动中,该设计图作为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的代表,呈现在千万网友面前。
(资料图片)
遗址出土的煤精制品
遗址出土的压印“之”字纹陶罐
遗址全貌(资料图片)
咨询专家
(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充闾/王向峰
王绵厚/毛兵
刘长江/刘冰
李仲元/李理
陈伯超/初国卿
荆绍福/顾奎相
梁政国/董宝厚
新乐遗址
王向峰
新乐文明溯史长,
七千年久启辉煌。
浑河古道拥台地,
肇始先民部落乡。
狩猎烧陶精制器,
图腾神鸟起飞翔。
沈城足以为骄傲,
祖武痕深辟大荒。
10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深秋的新乐遗址叠翠流金,阳光洒在金黄的银杏叶上,整个馆区都笼罩在耀眼的金色中。馆长曾阳指着不远处铺着厚厚落叶的草坪说:“看那只小松鼠,在藏松果呢!”
许是因为那几处半地穴式的复原房址,许是因为周围树木繁盛,新乐遗址博物馆整个院落显得格外质朴、宁静。
这里居住过沈阳最早的聚落,有着这座城市最早的人间烟火气;这里曾经流淌着浑河水,年前的先民渔猎荒泽,繁衍生息;这里孕育了沈阳最早的文明,沉睡数千年后重见天日,惊艳世人……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穿越到久远的史前,去历史的源头、去沈阳城文明的源头,探一探那个被水与火交融的“新乐世界”。
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龙山路北侧、新开河以北高台地上的新乐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聚落遗址,面积17.8万平方米,中心区域2.25万平方米。新乐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辽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文化的空白,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原来的年前推溯到年前,使之成为沈阳最早的聚落遗址和历史文化的源头,也为辽沈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不经意的邂逅
迎来划时代的意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乐电工厂进行厂房改造时,北陵乡水稻技术员孟方平发现一些形状各异的碎陶片,觉得像是某种遗物,便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文物部门,得到文物部门的重视。
从年到年,经过几次主动发掘和抢救性发掘,文物部门证明了新乐遗址这一重要史前文化遗迹的存在,并确认了这里存在着相互叠压的三层文化遗存,即新乐下层文化、偏堡子文化和新乐上层文化。
新乐人居住在古浑河北岸高台地上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中,从已经发掘的40几座房址推测,他们已经有了简单分工,开始了早期的农业生产,掌握了谷物加工技术。在所有发掘的房址中,年正式发掘的2号房址最为特殊,共出土余件文物。另据考证,这里曾经历一场大火,所以埋藏着很多碳化物品,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西北角出土的多年前的碳化木雕艺术品。
新乐上层文化
以磨制石器和素面陶器鬲和甗等为主要代表,距今-年
偏堡子文化
以磨制石斧、细石器和附加堆纹陶罐、壶、钵为主要代表,距今年
新乐下层文化
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品、压印“之”字纹深腹罐为主要代表,距今约年
年的埋藏与等待,木雕艺术品出土
提起木雕艺术品的出土,当年参与了发掘工作的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原馆长周阳生记忆犹新。“那是年9-10月份间,一天傍晚,工作人员在清理房址西北角尘土时,发现了与碳化木构架不同纹理的碳化物。现场考古队员发现这个碳化物只露出一个局部,其他部分与泥土紧密黏合,难以剥离开来。因怕毁坏文物,大家都没有动手,而是由发掘经验丰富的于崇源先生亲自将此物件连同泥土一起取下,打上石膏带回室内。
“遗址的发掘很艰难,不但辛苦,需要细心,更要有耐心,因为常常经过长时间工作,却一无所获。当时大家只知道这件东西是特殊的,谁也想不到是什么物件。”周阳生说,于崇源先生回到室内用酒精一点点分解碳化物和泥土,当尾部露出时,考古人员看到长长的一条,猜测或许是射箭用的箭头,并没有特别惊喜。直到将泥土全部清理干净后,才发现这件已经断成三截的物件,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艺术品。
就这样,原本可能在岁月长河中腐坏的木制品,因为一场大火致其碳化而得以保存余年。经过漫长等待,它终于重现于世,带着原始人精湛的木雕工艺,带着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带着沈阳悠久的文明,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是谁?它在哪儿?它用来做什么?
思绪重新回到年的发掘现场。当于崇源先生将三截碳化物拼接在一起时,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了!“在发现这件木雕艺术品之前,我们已经发现过陀螺形状的木炭。如果没有亲眼看到,谁也想象不出,在原始社会还有这样精美的木雕刻品,那时候的心情是意外、是狂喜、是难以置信!”直到现在,周阳生说起当时的情境,仍然难掩兴奋之情。
从外形上看,这件木雕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扁平体,下部为圆柱体,通体长约40厘米,上部残宽4.5厘米,下部直径1-1.5厘米,出土时局部腐蚀严重残缺。扁平体的上部可分为嘴、头、身、尾四部分。嘴部呈三角形大尖嘴;头呈涡旋状,中间环形似睛;身部刻有整齐的网状菱形花纹组合的羽鳞;尾部刻成一排竖条状雀形尾。下部为修饰光滑的圆柱体,上粗下细,尾端稍有弯曲。除下部外,全身双面雕刻,纹饰基本相同。通体设计图案化,刀法娴熟流畅,线条刚劲细腻。从形态上看,这件木雕品似鱼似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木雕鸟”。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件木雕品应是一件原始图腾崇拜物。“不论是何物,总可以说是一件夸张了的动物形象。在多年前,原始人类能雕刻出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它的价值不言而喻。”周阳生说。
这件木雕艺术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阳表示,新乐遗址中发现的木雕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极为罕见,可以说是唯一珍品。通过它,不仅能看到新乐人的艺术设计和制作能力,更能遥想他们的氏族生活场景。
活化厚重历史,让人们爱上史前文化
今年以来,新乐遗址博物馆举办了“新乐原始人嘉年华”等主题活动,孩子们身穿原始人服饰,化身原始人,穿越到了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体验钻木取火、搭建原始房屋、绘制百米长卷等,让新乐文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发芽。“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和展示的机构,更应是孩子们的教育之地,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喜爱博物馆、了解家乡历史、传承千年文化。”曾阳表示,未来要用更多接地气的活动,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
每到春夏时节,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院内树木葱郁、环境清幽,今年8月,“新乐书房”在博物馆内开放。“在创办这间城市书房前,我常常想象孩子们夏天坐在树下读书、感受史前文明的场景。”曾阳表示,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将创新策划一系列活动,研发文创产品,通过各种形式活化史前文明,让人们亲近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让厚重的新乐历史,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生活。
将建新乐遗址公园,传播文明的力量
从发现至今,新乐遗址即将走过半个世纪,近50年来,研究与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从未停歇。尽管考古人员孜孜以求,但关于新乐文化,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著名学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表示,新乐遗址的发掘,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沈阳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木雕艺术品的出土,为沈阳史前人类活动的丰富多彩提供了确实无误的历史见证。“目前新乐文化的面貌并不完整,我们要在活化、传播现有发现的同时,进一步探寻研究新乐人更多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努力将新乐遗址全部发掘出来,丰富新乐文化内涵,还原新乐人的家族活动和全部生活面貌。”李仲元表示,新乐文化的存在,证明了古人在艰苦环境中的不屈劳作,这种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继承。
为了探索更多史前文明,关于新乐文化的研究,已经写入《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历史文脉研究行动中,就包括新乐遗址三叠层研究。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新乐遗址公园等综合性场馆”。
曾阳表示,随着对重大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对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力度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乐遗址公园就会与人们见面。
小贴士
“新乐”留言板
◎网友“浅风”:看过新乐遗址的直播,小哥哥讲得非常好!希望博物馆能多在新媒体平台上直播,为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提供“参观机会”。
◎胡传喜:曾经与法国朋友一起参观,可惜馆内只有中文讲解员。如果能有英文讲解员或是多语言讲解的电子导游机,一定会更有利于传播沈阳文化。
◎网友“偏偏不起舞”:最近两年博物馆常常举办小朋友能够参与的活动,孩子们在玩乐中就能了解家乡历史文化。这样的活动太好了,等我的孩子长大,一定要去!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海搏/文主任记者李浩/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