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老少都能哼上几句的时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了中国人最隆重节日——春节里最重要的仪式。年,还没有贺岁片这一概念时,有一部叫《过年》的电影横空出世,30多年的时间里,无数次的重播,仍会吸引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停驻,其内容之真实、演员阵容之强大是不争的现实,但细细品味之余不得不说《过年》里有着中国人为之留恋的抹不去的浓浓的年味,更折射着中国千千万万家庭的生活状态——热闹祥和背后的一地鸡毛。
如今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墙上没有了年画,对联千篇一律的词句,没有了烟花的绚烂,街上少了穿着新衣奔跑的孩子,餐桌上是随时可吃的大鱼大肉,一年很少相聚的亲人聚在一起,各自盯着手机屏幕,给这个拜个年,给那个发处信息,然后有一搭无一搭地扯两句闲篇,看似团圆,却一盘散沙。
也许出生于90后、00后的孩子少有年味淡的感觉,但生于70、80后的人大抵都经历过盼年、过年的过程,腊月二十几开始,家里的老人便开始一锅锅的蒸馒头、豆包,晾凉后裹好冻在外面仓房或雪地里;打好浆糊,新买得花纸将棚上再糊一层,看上去就干净喜庆;瓜子、糖果买回来每个孩子分个一块两块,其他的小心翼翼的包好,放在柜子里锁好,等三十那天再拿出来摆上桌;鞭炮买几挂,二踢角买几个,还要放在干燥、不易受潮的地方,等着年夜的饺子端上桌时放上一挂,嘣上两个,高喊着:”财神爷跟我回家过年喽“。年,就在这样的忙碌与热闹中来了。
再看《过年》,年夜临近,东北的雪野中,在外打工辛苦了一年的父亲程老爷子(李保田饰)坐着雪爬犁飞驰而来,满是皱纹的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爬犁上挂着两串红灯笼,座下是在外买的年货和礼物。家中的小院里,柴堆覆着薄薄的雪花,窗棂上贴着剪纸,门上贴着对联福字,房梁上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晾衣绳上挂着冻鱼,怎么看怎么是一幅喜庆的图画,然站在门前的却是一脸沧桑却面庞慈爱的孤独的老母亲(赵丽蓉饰)。
两个人的年夜显得很是冷清,多年的夫妻难得的默契,丈夫是一家之主,在外打拼一年,想的是挣了钱回家过年,看到大年夜冷冷清清的家,在埋怨了儿女一通后,将一年辛苦积攒的血汗钱交给妻子,看似理所应当,实则用另一种方式哄她开心。而妻子是一位典型的以夫为天的传统中国农村妇女,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对丈夫的关怀如对孩子般无微不至,对孩子的牵挂如细水般绵绵不断,用女性的温柔与善良操持着一个家,看着丈夫辛劳一年递到自己手上的血汗钱,泪水悄悄的爬上了眼眶。
30多年前,东北农村的年也是十分的热闹的。大年初一,人们都是早早地放过鞭炮,吃过饺子后,就开始去拜年、走亲戚,而十里八乡的秧歌队也早早就出发了。东北秧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伴随着欢快的唢呐响与锣鼓声,秧歌队的男女老少身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多以戏曲人物为主,扮作孙猴子、猪八戒、许仙、白娘子等各种角色,有的摆着旱船、踩着高跷,有的腰上系着腰带,手上摇着彩扇,和着锣鼓与唢呐的曲调开始表演。他们多数是去当地的政府部门、各个单位及商铺门前表演,十分的尽心而卖力,而受拜者往往放上一挂鞭炮,然后再塞给”秧歌头“一些赏钱,一方面是图吉利,另一方面也是争个脸面。
《过年》中,热闹也是从大年初一开始,与高跷队一起到来的,是大儿子一家三口,老父亲看见长孙,欣喜之余将孙子高高的举过头顶,混入高跷队,和着鼓点跳了起来,老母亲看见丈夫和孙子开心的样子,她也笑得合不拢嘴。高跷队走后,他们回到了家,接着二儿子、小儿子分别带着女朋友、大女儿、大女婿、二女儿、二女婿也陆续回到家里来,一场人间悲喜剧开始正式上演。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内向懦弱的大儿子(六小龄童饰)、聪明自私的二儿子(胡亚捷饰)、玩世不恭的小儿子(梁天饰)、软弱木讷的大女儿(王丽云饰)、自强自立的二女儿(史兰牙饰)在淳朴勤劳、安分守己的程家老两口眼里都是手心手背的肉,妥妥的疼,满满的爱,父母所盼望的也不过是一顿团圆饭、一次小相聚而矣。
再看看那个年代农村,过年屋里那浓浓的年味,墙的上面贴着‘年年有余’的年画,墙的下面糊着彩纸的墙围,由棚顶中心的灯向四个墙角延伸抻着拉花、彩灯,窗帘虽是旧的,却洗得干干净净,桌上满满登登的摆着瓜子、花生、大枣和香烟,就连墙角的水仙花都静静的盛开了,厨房里大锅冒着热气,鱼、肉、蔬菜摆满灶台,喜庆的气氛一览无余。
老屋,曾是孩子们的巢,父母,就是温暖的家。岁月更迭,父母,日渐老去,老屋,日渐沧桑,而孩子们,如鸟般,羽翼渐丰,弃巢离家,再归巢,已不是初走时的模样。一个小家就是一个小社会,展示着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大儿子、大儿媳(丁嘉丽饰)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礼说不清的女强男弱组合,老实内向的男人,泼辣势利的女人,一个老实本分到唯唯诺诺,一个泼辣嚣张到肆无忌惮。
二儿子及女朋友(谭晓燕饰)是典型的女重男才、男攀女势组合,男孩通过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且攀上了高干家的大小姐,却自私到为了调研费用才带着女友回家过年,其他事情一律不管不问。
小儿子及女朋友(马小晴饰)是典型的“死啃老”组合,一个不学无术,一个浑噩追随,一夜看了五场电影,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补觉勿扰,第二件事就是结婚募捐,第三件事就是看热闹,将啃老进行到底。
大女儿、大女婿(葛优饰)是典型的将受虐进行到底组合,任你个大渣男在外油嘴滑舌、拈花惹草,我却在这里忍气吞声、不辩驳、不解释,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的架势。
二女儿、二女婿(申军谊饰)则是典型的志同道合、自强自立组合,在不被家人祝福的情况下远走天涯,靠着勤奋和努力打拼出一片事业,衣锦还乡后依然对父母谦恭孝顺,和睦兄弟。
团圆饭就在几双儿女的各怀心事中展开了,开始的气氛是和谐的,大儿媳催促着小孩子挨个给长辈拜年,磕头,孩子的手上也搜罗了一张张的压岁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笑颜。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就是按不住的暗潮涌动,饭桌上,当二儿子提出希望老爷子赞助考察,小儿子拿出募捐箱募捐结婚的钱,最初的冲突开始了。老父子板着脸不说话,随后转身离开,再回来端上一道“硬菜”——一大盘子人民币摆上了桌,然后带着笑说:“都愣着干什么,不都等着这道菜呢吗”,笑里却满是苦涩,桌上众人面面相觑,气氛凝重,只有火锅还在滋滋冒着热气。
有人来找大姐夫了,大姐夫道貌暗然的外表下那颗拈花惹草肮脏的心终于暴露无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时的亲情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小儿子一气之下与大姐夫在雪地里扭打成一团,众人一起出去劝架。这时的大儿媳却不管事情发展成了什么样子,仍在喋喋不休的啰嗦、抱怨,满眼满嘴的钱钱钱,隐忍多年的大儿子终于借着酒劲,遂了媳妇多年的心愿,狠狠的扇了她一耳光,大儿媳岂是个受气的主,于是去年过年的情景再次上演,桌子掀了,镜子敲碎了,一顿好好的团圆饭,在一地狼藉中惨淡收场。
当屋内恢复安静,二女儿、二女婿拿着笤帚要打扫残局时,久未开口的老母亲却说话了:“别动,不能扫,一扫就把财给扫没了,财一扫就没了,这个家不就也没了吗”,听上去多么的让人心酸,辛劳一辈子,不求大富大贵,不求吃香喝辣,只求维护一个团圆和谐的家,儿孙绕膝的暖,却是多么的难上加难,年年精心准备,年年不欢而散。
电影只是一个小家庭的社会缩影,现实中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个例也不在少数,每年春节的热闹之余也总有新闻传出,哪家掀了桌子,哪家兄弟酒后摔了酒瓶子,钱与情更是充斥着"家"与“年”文化的方方面面。《过年》的情节三十多年后看来依然极具代表性,用电影人的独特视角,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及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引发人对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精神与物质、亲情与金钱方面的多重思考,说是一部喜剧,却带给人更多的沉重与凄凉感。
年,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走,就像《过年》的结尾,打过、闹过后生活依然要继续,逃不开苦难,甩不掉琐碎。“老伴儿,咱们去哪儿啊”“沈阳故宫,北京紫禁城,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短暂逃离后仍会是满怀期待的归来。
注: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