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民令》:“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
《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斗柄回寅、万物到春、新岁之始、万象之启。
斜阳小立、莲花漏尽、晴稍剩雪、晓寒料峭。
碧井屠苏、椒盘簪胜、春水初明,春草初萌。
旧岁将去,新春将至,对于每个国人来说,过年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传承和对未来热切的期盼。
看似程式化的一切好像烂熟于心,像是一种惯性根植于国人的骨血中,实则这些背后是我们民族千年以来关于安身立命的强大依靠。
这是源自对于天地、祖先的敬畏和感恩,更是天地人三者合一,将渺小的个体与时空相接,给予短暂的生命无尽的意义的方式。
它为这个民族和其中的每个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无所不在却静默无声,或许它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而只顾着赶路的我们很多时候却毫无察觉,但当我们回看过往,发现冥冥之中这种信念早已成为你背后坚定的依靠和行走在世间最温暖的守护。
春节,源自民族的信仰
节日的仪式感源自生命的信念和民族的信仰:渺小构成了宏大,我们走的每一步即使艰难也饱含着对于世界的深情和热望。
就如同我们对于春回大地、辞旧迎新的期盼和笃定,即每一刻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礼物。
过去的一年,我们送走的不仅是时间,更是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种种,那些猝不及防长久期待的一切,五味杂陈、笑泪悲喜、冷暖自知,好在冬去春来,崭新的一页即将等待你的翻阅。
除夕和春节,旧年和新岁的交接,旧貌和新颜的变幻,是千万个日夜中最普通的一天,亦是每个人生命中唯一的时刻。
让我们走入深藏在时间背后的故事,就如同推开繁华都市中一扇古旧的门,停留在人来人往喧嚣中的安静一隅,在繁复之中与天地祖先对话,唤醒生命最初的记忆和温暖,探寻内心的力量和勇敢。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节日与年岁,关于时间的仪式感
节日习俗最早来源于人们关于时间的“仪式感”:最早的节日源自于人们对于天地和祖先信仰,在此基础上选择吉日进行祭祀和礼拜活动便形成了最早的节日文化。
春节反映着我国古人对于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精神,成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文化构成。
在分享除夕、春节前,首先我们来了解“年岁”的概念,年岁最早来自上古历法,岁又名“岁星”、“太岁”。
《尔雅·释天第八》所记“载,岁也。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年”之别称——尧舜称其为“载”,禹夏称其为“岁”,殷商称其为“祀”,三者都包含“开端”的含义。
其判断依据是由北斗七星斗柄的方位、天干地支、八卦等综合而成的计时体系,反应着我们古代先民世代的智慧和积累。
老黄历——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分别为天之道和地之道,即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
如今年是“癸卯兔年”,即是天干“癸”和地支“卯”组合而成,“卯”为冒出即万物生发之意,是地支的第四位和十二生肖中兔的排名一致,所以我们经常说“卯兔”。
而干支纪年以北斗星斗柄指向正东偏北的“建寅”之月为起始,即正月建寅,立春岁首,最初的岁首是“立春”节气,而后演变为“元日”即目前春节。
岁首在不同的朝代差别较大,如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朝以冬季十月为正月,而汉武帝太初元年制定的《太初历》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此后,除了某些朝代外,一直沿用夏历(阴历)的一月初一至今,我们现在的春节名称的正式确立是则从年开始。
宋代计时工具“莲花漏”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说到时间,我们就来说一个有趣的古人计时工具,时间是一种参照,更是一种感知。
虽然现代计时工具较古人丰富多样精确便利,但古代的计时工具却让人更能直观感受时间的流逝,如日光走过日晷的刻度,滴漏的声音。
莲花漏是宋代的一种计时工具,目前已经失传,它通过虹吸原理制成,是当时较准确的计时方法。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在宋人的笔下,莲花漏唯美而诗意,仿佛每一滴都承载着时间的重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动。
愿你春节喜乐
现代我们很多时候忙碌麻木,彷徨无措,已经快失去感知时间的能力,只是任由电子屏上冰冷的时间刻度安静地走着。
是不是很久都没有注意过日影的变化,草木的新芽,那些最为质朴的感受,并不奢侈却是时间最为珍贵的馈赠。
当世界和内心逐步融合,在这样的时空里,你不会孤寂亦无所谓痛苦,少了虚无和戾气,更多是平和和治愈。
迎接新年,并不仅仅是新的时刻,更是让自己在成长之外与世界、他人、自己和解,迎接不断新生的自己,从新开始亦是从心开始,回到内心,探寻存于世间的意义。
很多时候,你无须对抗也不必迎合,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到达。”
归途——回家,归于内心的旅途
世界再大,过年归家
当然在时间之外,更重要的是关于节日的仪式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岁除祈福,辞旧迎新
除夕为“岁除之夜”,“除”即除去,“夕”即夜晚,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作为年末岁尾的最后一天,它与岁首春节相连,具有“除旧布新”的重要寓意。
“除夕”此名最早记载在西晋周处所撰写的《风土记》中,后又称为大年夜,也被称作大年三十。
《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岁末举行的“大傩”仪式作为除夕最初的习俗。
除夕的日期因为不同的农历年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但无论如何它是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承载着与众不同的意义——阖家团圆、祭祀祖先、辞旧迎新等。
沈阳故宫贴门神
除夕当日节俗众多,其中,“贴春联、桃符、门神”的习俗,可以说是最具仪式感的活动之一,从古传承至今。
源自轩辕黄帝在元日立桃版,在门上画上神荼、郁垒,而他们便是最早的门神。
山海经中描述了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它的东北就是鬼门,万鬼出入于此。
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他们把守这里,负责保护普通人不受鬼怪的侵害。
到了唐代,秦琼和尉迟恭成了新的门神,守护天子的他们也逐渐成了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写春联
而后五代十国后蜀的君主孟昶在辟邪的桃木片上写联语,人们争相效仿,后世就发展成为最优秀的对联文化。
总之,桃符、门神、春联三者其实是三位一体,紧密相连的。都反映着人们攘病消灾、驱逐邪祟、送别旧岁、期盼新年的愿望。
三年疫情,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煎熬更是考验,希望新的一年疫情消殁、五谷丰登、经济好转、万象更新,大家健康快乐,生活越来越好。
除夕之日最重要的除了祭祀祖先、扫洒尘除、张灯结彩、挂红灯、贴年红外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团圆饭。
无论相隔多远,游子都要赶在当天回家,和家人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热闹的团圆饭,热气腾腾,红红火火,点心果品、冷菜热盘、饺子汤圆。
其中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寓意,如“鱼”则代表着年年有余,“萝卜”是菜头代表好彩头,“饺子”为“交子”是新旧交替必备的食物,汤圆代表团圆,年糕代表步步高等等。
欢乐除夕夜,团圆年夜饭
如对于意头最为重要的广东,每年会专门摆上一些有着吉祥寓意的食物,如“生菜”谐音“生财”,“芹菜”则寓意“勤勤恳恳”,“葱”则为“聪明伶俐”是对孩子和后辈的期望,糖果则是“甜甜蜜蜜”,大年橘即“大吉大利”。
虽然年夜饭南北不同,各有讲究但都代表着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古代人们生活艰苦所以年夜饭是一年中难得的打牙祭的时刻。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已经足够丰富,更多是一年到头,终于可以不再考虑生活琐碎、压力烦恼,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坐下来,和家人一起享用这一顿平常而又难得的晚餐,互诉衷肠,谈笑风生,共享天伦。
这一顿饭里,饱含着多少对于未来的期许和深情,温暖了寒冬,迎接着新春。
除夕团圆夜
除夕夜大家在团圆饭后还要进行各种活动,一起守岁,到子时元日,便会燃放爆竹。
很多地方对于烟花爆竹的政策的逐渐宽松,相信今年的除夕夜倒计时一定是热闹非凡的时刻。
从驱逐传说中的年兽到迎来灶王爷等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习俗,燃放爆竹是儿时最为欢乐的活动,烟花在黑夜绽放,星空闪亮。
爆竹声后就是压岁钱的环节,压岁钱是为了压祟驱邪、保佑平安,一般由长辈发给晚辈,表达关怀和祝福,也有晚辈给长辈祈盼长寿,身体健康之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一声爆竹送走的是旧岁和过往,更是对新春的希望和期盼。
谁向椒盘簪彩胜,春未来时先借问——春节,驱邪辟病,风调雨顺
春节是一年的开端,一元复始、万事开启,其地位举足轻重。
春节最初是由上古的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不断的传承中逐渐发展,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凝聚中华传统,现在不但国内,甚至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庆贺春节的活动。
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节办年货
据传除夕最早是由我们的祖先伏羲设置的,汉武帝则置“岁元”、“月元”、“时元”。
从元日(即大年初一)到八日分别被东方朔占卜为:一鸡、二犬、三豚、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
当日如天气晴好就说明这一年人或某物年景很好,获得丰收和康宁,反之亦然。
其实春节的忙碌从岁末的廿三、廿四便开始,一直持续到新年的正月十五甚至更久,这其中的每一天都有专属于自己不同的任务。
如有趣的儿童歌谣就唱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春节贴对联
祭神拜祖、祈福驱邪、除旧布新、庆贺拜年成为新年最重要的活动。
正月初一拜新年,接喜迎福,祭拜神祖,开门大吉,燃放爆竹,意为“满堂红”。
大年初二走回娘家;大年初三不出门;大年初四、初五迎财神、祭财神;大年初六送穷神,迎开市;大年初七戴“人胜”;
正月初八开工日、派利是;正月初九“天公生”,祭玉皇;正月初十祭石神;正月十一“请子婿”;大年十二搭灯棚、做斋头,开始准备元宵花灯;正月十三、十四逛庙会,点灶灯;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赏花灯”。
清朝皇帝饮屠苏酒的专属酒器“金瓯永固杯”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习俗,古代还有在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是岁酒,是古代春节的必备饮品。
屠苏,庵名。汉时有人居草庵造酒,除夕以药襄浸酒中,辟除百病,故元日饮之。
据传,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由大黄、白术、肉桂、山椒、桔梗、防风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关于屠苏,还有一个故事,“屠苏”是一座草房,住着一位医生,他每年都在除夕那日做好一包包药草,分发给周边的邻居——让他们投在井里,在大年初一汲取井水和酒同饮,用来驱寒辟病。
饮屠苏酒
春寒伊始,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暖意的故事,屠苏酒是古代的弊病良方,而每一个国人的付出牺牲和勇敢坚强才成为这个国家不断砥砺前行的无尽能量。
去年我们经历了从管控到放开,前所未有的压力。
“春节”更是“年关”——“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事难成事事成”,相比这个复杂多变而宏大的世界,个人的力量是那样渺小,但也是那样可贵。
也许我们没有伟大的志向和远大的梦想,也没有天赋异禀和家世背景,但至少我们是唯一的,对于亲人朋友来说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和力量。
如果可以尽我所能,那就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或许属于你的精彩已经在路上等待,守候着无尽的未来!
辞旧迎新,所愿皆真
在这个寒意料峭的新春,回家并回顾过往,回归内心,清除杂音,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沐浴新春的第一缕阳光。
感谢我们每个人,在寒冬里默默忍耐,没有放弃,让我们一起期待春暖花开的声音!
新春已近,无尘愿大家癸卯兔年,吐(兔)气扬眉、前途(兔)无量、宏图(兔)大展、突(兔)飞猛进、前途(兔)似锦!明年再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麻烦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