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沈阳故宫 >> 沈阳故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掌管万件文物,五代住在故宫,他比皇

来源:沈阳故宫 时间:2022/5/31

要对得起前人,

也要对得起后人。

“大内总管”梁金生

如果现在的故宫,

还有“大内总管”这个职位,

我想,

大概就是梁金生的样子。

每天一大早,

在简单的洗漱和早餐之后,

梁金生就出门了。

他骑着一辆自行车,

越过大街,穿过小巷,

最后进入故宫午门。

再骑上一会儿,

就到了故宫文物管理处。

跟午门前热闹的场景不同,

这里很安静,屋子也不大,

一桌,一椅,一柜,

再容不得其他。

再看看墙上的时钟,

刚刚好八点,

梁金生顺手打开电脑,

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他的办公桌上,

堆满了一叠叠的文物资料,

每天,他要把这些资料

一一对照,理顺,

再逐个记入电脑,

不容许出丝毫的差错。

如果说,

清朝的大内总管这么做,

还有些惧怕皇威的成分,

干不好可是要分分钟掉脑袋的;

那么,梁金生的认真,

则是发自于内心的敬畏,

他说:

“要对得起前人,

也要对得起后人。”

要说梁家跟故宫的缘分,还得从清朝时期说起,即梁金生的高祖父。

他是如意馆里的画师,并把这份工作代代延续。而传到梁金生爷爷梁廷炜这里,时间已经到了清末。

随着溥仪的离开,年,故宫博物馆成立,梁廷炜也从宫廷画师,转身成了故宫的一名工作人员。

这座皇家宫殿装了多少宝藏,

再没人比梁廷炜更了解,

多少宝藏被偷,被抢,被烧,被毁,

也没人比他痛心。

害怕的日子还是来了,

“九一八”事件爆发,战火肆虐。

从地图上看,

它就像一只沾满鲜血的魔爪,

缓缓伸向华北,

准备夺走民族的心脏。

为了保护国宝不被洗劫,

故宫组织宝物南迁西移,

那夜午门前,

趁着暗淡浑浊的月光,

梁廷炜带着一万三千多箱宝物,

逃离了北京,

而这一逃,便是16年。

先到上海,

再转入南京,

后又兵分三路西迁入蜀,

文物到哪儿,

梁廷炜的家就在哪儿。

在这奔波的路途中,

梁家的五兄妹出生了。

由爷爷梁廷炜做主,

以所到之处取名,

所以,

先是梁峨生,梁嘉生,梁金生,梁宁生,

最后是梁燕生,

五兄妹的名字,

正好连成了文物的迁移路线图。

神奇的是,

带着文物逃离,一路颠簸,

遇战火,匪盗,天灾人祸不断,

却没有一件遗失损坏。

人们都说,

这是“文物有灵”,

可真的只是这样吗?

若非梁家和所有工作人员以死守护,

就没有文物完整回归北京的这天。

就在等待回京日期来临的一天,梁廷炜突然收到命令,要他带着一批文物箱离开大陆前往台湾。

本以为这是文物迁移的一站,未曾想,这一去,竟是天人永隔。

几十年后,梁金生借熟人打听爷爷在台湾的事。人们告诉他,梁廷炜一直穿着长衫、拿着书本望着北方,念叨着回京的那天。

年,

梁廷炜和其夫人相继在台湾离世,

而远在大陆的儿子梁匡忠却无法得知消息,

同时期,年少的梁金生,

因这层“海外关系”,

被下放到内蒙古干活儿,

直到年,

才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北京城。

填报志愿的那天,

梁金生想也不想就写下“故宫”。

“只要能进故宫工作,

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结果却因为超龄(31岁),

被分配到故宫工程队,

成了一名瓦工。

在房梁边爬上爬下,

梁金生发现故宫的很多旧砖上,

都刻有窑烧和监工记录,

他觉得很好,

便把它们留了下来,

而这些砖石后来

成为研究故宫建筑史的一个重要资料。

被调到故宫文物保管部,

是5年后的事了,

或许是冥冥中的注定,

他重新做回父亲、祖父的工作。

在这里,

他看到祖上的几幅字画,

虽不属于自己,

那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完整保存好,

一代代留下去也就行了。

最让人心疼的,还是那些流失在外的文物。

当年溥仪退位时,带走了大批文物,有些散落全国,被当成旧货压在百姓家床底,有些被卖至海外,成了别人博物馆里的宝贝······

故宫建馆之后,编纂了好几本《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看到,快点找回这些文物。

梁金生每日都会看一看这些目录,能找回一件,他就在目录前画个圈圈,然后再跟同事四处打听,哪里还有文物遗失的信息。不管付出多少金钱和汗水,都要把它们找回来。

记得出价最高的一次,

是隋朝一幅书法作品《出师颂》,

那时嘉德拍卖公司出价万元。

《出师颂》

万可不是小数目,要不要买?梁金生觉得要买,故宫书法有西晋的《平复帖》,有东晋王珣的《伯远帖》,唐宋的就更多了,唯独缺了隋朝。

跟一批专业人员像画家徐邦达、启功先生等仔细讨论、一再辨认真伪之后,年8月,故宫终于迎回遗失80年的《出师颂》。

能找回来的,

什么都不算问题,

最揪人心的,

是眼看着文物在眼前,

却不能把它放回故宫,

这感觉,

大概像是看着自己家的孩子,

却要被别人带走一样心痛。

安思远

年,

美国人安思远带着自己珍藏的

北宋字帖《淳化阁帖》的其中3卷,

来故宫办展。

整整那段时间,

梁金生都在想着,

怎样才能让他把字帖留下来。

直到临走那天,

安思远提出一个条件:

“绝不出售《淳化阁帖》,

但可以考虑用故宫朝珠等珠宝来换。”

换不换?梁金生很快否定了,这也是文物,那也是文物,绝对不能顾此失彼,暂时只能看着它被带走。

好在安思远晚年,有感于中国的诚意,以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把《淳化阁帖》3卷卖给上海博物馆。

目录上的文物来件,

至今找到的不到件,

搜寻过程漫长,需要等待,

但故宫的文物清理,

则是刻不容缓。

由于时代局限,故宫文物保护做得不到位,春冬风沙,夏季高温,许多文物都遭到情况不一的损坏;

另外,以前记账靠手写,年代久远下来,很多字体已经模糊,文物进出分账不一致,带来了各种麻烦。

就这样,一个不太懂得上网打字的老人,一点一点学起了拼音,戴着一副眼镜,看一眼书,再看一眼键盘,一字一顿地往电脑里输。

年,

故宫开始第五次文物大清点,

由梁金生主持完成。

前故宫副院长说他,

大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架势,

不把文物编号弄清楚,

决不罢休。

直到年,

一个故宫有史以来最清晰的数字

件(套),

10万多字报告,

由梁金生上交,

文物清点才算圆满结束。

近年来,

故宫文化热度很高,

好多故宫的匠人,

从幕后走到台前,

他们的故事,

也逐渐被人了解。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

从院长单霁翔,到文管部梁金生,

再到修表匠男神王津,

一大班前赴后继的志愿者······

每个人的故事是那么平凡,

又是那么不凡。

其实,以他们的资历,

早能获得一份薪水更优渥,

环境更舒适的工作,

但每个人都不愿意离开,

为什么?

为的就是那简单却沉重的两个字:

传承。

如果我们不传承,

将欠下万代的债,

哪怕只剩一个人在坚守,

也是利在千秋、

国之大幸也!

来源:匠心之城ID:jxzc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