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央视新闻《夜读》栏目
《恰是故人来》系列人物报道最后一期,
带你走近故宫“爆款”美图背后的——
摄影师!
↓央视新闻新媒体倾情制作先睹为快↓
《他们“拍了拍”故宫》
撰文/杨瑜婷
美丽的“误会”在故宫慈宁宫花园西侧,坐落着一个有些不起眼的院落,进院大门上写着“资料信息部”。微博上那些不时冲上热搜、转发动辄上万的故宫美图,大多就出自这个部门。
故宫摄影师团队拍摄的故宫资料信息部主要负责“数字故宫”这个大框架下的各类工作,下设摄影组、视频组、数字传媒组、数字展示组、数字资源组、应用研究组、信息网络组、信息系统组、大数据管理组九个科组。负责拍摄故宫美图的,是其中的摄影组;这个科组的人员,被许多网友赋予了一个略有些“霸气”的名字——故宫御用摄影师。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是许多人眼里让人羡慕的“美差”:他们是拍摄故宫最“便利”的人之一。对此,摄影组的七位摄影师都略显“无奈”,作为“宫里人”,他们的拍摄并不比普通游客更容易。故宫有其自己的路线,路线开放时,他们才可以进去;如果路线不开放,他们同样“禁止入内”。故宫官微上那些“绝美图片”,多数是他们“混迹”在普通游客中拍出来的,“大家都想看没有人的故宫,但我们拍没有人的故宫也很难。”没有人的故宫并不好拍
另一个更大的“误会”在于,故宫摄影师只是拍故宫美图的。但实际上,所谓的“故宫美图”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是他们口中“工作间隙的工作”“兴趣爱好之一”,很多都是趁中午休息的时候拍的。他们真正的工作包罗万象,文物摄影、古建摄影、新闻摄影、展厅拍摄……紫禁城里所有跟摄影相关的工作,都由这个七人团队负责,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文物摄影。文物永远最重要摄影组虽然只有七个人,却可谓囊括了“老中青三代”。91年的朱楷和92年的冷含章属于“青年一代”;再往上,是三个80后的大哥金悦平、孙志远、余宁川;而资历最深的,是两个快退休的60后前辈赵山、李凡。故宫摄影组成员工作照左由上起分别为:金悦平、孙志远、朱楷、冷含章右由上起分别为:赵山、李凡、余宁川说起这个团队,他们用得最多的词是“和谐”“气场很合”。冷含章是组里最小的,又是唯一的女生,自然成了大家最照顾的“小妹妹”。朱楷更是直言“来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科组的温暖”,那时他还在轮岗实习,被指派去拍一个活动,前辈不仅把相机、镜头给他准备好,连要拍什么怎么拍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除了生活上的关照,对于新人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几位前辈也时时提点。新人在刚开始拍古建时,常常会把地平线压得很低,建筑变形得厉害,柱子都朝上成了T形。每当这时,前辈会告诉他们,古建摄影必须保证建筑的形状、比例准确,否则图片再好看,都不符合建筑摄影拍摄规范,业务部门也没办法拿来作参考。而两位60后的老师傅则最强调“规矩”:文物摄影,文物永远最重要。按照故宫的规定,新人第一年不能单独完成文物拍摄工作,只能协助拍摄,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回忆起初来故宫那一年,朱楷仍然对老师们的小心翼翼印象深刻,“他们真的是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文物有多重要。”说到整个科组的核心工作——文物摄影,几个人都露出了骄傲的神色,“故宫的文物摄影,会着力呈现文物的美,要通过摄影作品来引导观众欣赏文物,而不是纯粹的记录,这一点跟国外差异很大,我们的摄影师主观能动性更强。”故宫摄影师团队拍摄的文物图片均出自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然而,这种“主观能动性”有一条不可触碰的底线,那就是文物的安全。和为了体现器物的质感、色泽而常常加辅助工具的静物摄影不同,文物摄影的第一条“铁律”就是不能摆弄文物,不能在文物周围加太多东西,所有操作都必须以文物安全为第一位,“哪怕你有很棒的想法,有很棒的布光方式,但只要有一点点威胁到文物安全,我们就放弃。”与故宫美图相比,大众对他们的这项工作知之甚少,但在他们自己看来,文物摄影是一项“特别迷人,特别让人沉醉”的工作。“在拍摄那些精巧、雅致的器物时,你很容易被它们身上承载的时间维度的东西所打动。你会去想,这件器物可能是当年最顶尖的工匠花了好多年打磨出来的,花这么大功夫做的这个东西,它传世了,如今到了我们面前,这个(感觉)太震撼了。”故宫摄影师团队拍摄的文物
图片均出自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镜头下的岁月之美如今这个时代,“文化”与数字相结合,几乎是一种必然,“数字故宫”便是最好的代表之一。摄影作为“故宫数字化”的前端,承担的是最基础的采集工作。拿目前故宫非常重视的“故宫文物基础影像信息采集”这项工作来说,它由故宫文物管理处、资料信息部、书画部、器物部、宫廷部、图书馆六个业务部门,几百位专业工作人员一起协同合作完成。摄影组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工作流程设计,影像采集规范制定、影像质量管控、摄影团队的培训和一线的文物档案影像采集工作。摄影组的7位摄影师年均拍摄文物3万件,采集文物影像5万张,截至目前已拍摄文物近63万件,占故宫全部万件文物的三分之一,从明年起故宫计划将年均拍摄文物数提高到10万件。再拿摄影组承担的另一个数字项目“全景故宫”来说,为了在线上给大家呈现,而且是度呈现一个没有人的故宫,摄影组总共采集了个点位,共拍了张照片。故宫摄影师展示“全景故宫”项目摄影组的工作虽然繁多,但也只是资料信息部下的一个小科组。若是放到更为庞大的“数字故宫”框架下,则更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环节。而“更为庞大的‘数字故宫’”,又只是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故宫的浩大由此可见。这种“浩大”是必然的,到年,紫禁城已经建成年。一座宫殿在走过年悠长岁月后,会传承下什么,沉淀下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于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中,也许可以得到答案。这场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1月15日,其间会展出诸多精品文物,不少还是首次展出。图自/微故宫在摄影组拍摄的布展现场照片里,不难看到这样的画面:筹展组的成员们全神贯注,放置文物时小心翼翼,固定时更不敢有丝毫马虎。筹展组成员小心翼翼放置文物图源“微故宫”这种对文物的珍护和珍爱,几乎是所有“故宫人”的情怀,即使不是六百年展这样的大事,他们平时对文物的紧张也肉眼可见。摄影组说起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的文物保管人员,哪怕是看到院内其他人员靠近文物,也会立马神情紧张、身体紧绷,眼睛紧紧盯着文物,生怕有任何闪失。”而故宫对“故宫人”的影响则更加潜移默化:冷含章负责“名画记”项目后,自己也开始练字;朱楷来到故宫后,觉得自己不像原来那么焦虑了;疫情期间故宫不开放,摄影组就和数字传媒组一起策划了“故宫的春天”,把故宫角角落落的花拍了个遍……故宫摄影师团队拍摄的故宫的春天悠悠岁月之美,融于这座已建成年的古老宫殿,也融于宫殿里的人。写在最后的话年,对一座宫殿来说,意味着历经风雨,意味着烟云过眼。那对一个人来说呢?每天与一座有着年历史的宫殿相处,与动辄上千年的文物相处,大抵很容易生出“人生忽如寄”的渺小感。“我能为故宫做什么?”这个问题想必多少涌上过故宫人的心。但很显然,他们都已经找到了答案。“一代一代的故宫人,用他们的整个青春,甚至是整个一生去守护紫禁城,作为新一代的故宫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接过这种精神,做好手头的工作,让更多人爱上故宫,将紫禁城更好地保护下去。”这是采访摄影团队时,他们无意说起的一段话,大概也是所有故宫人的心声。祝福这座走过年依然不褪美丽的宫殿,也感谢守护这座宫殿的所有人。你用过故宫美图做壁纸吗?
点击表白
猜你喜欢
《恰是故人来》第一期:一见如故的“文物医生”
《恰是故人来》第二期:一位故宫大匠的天
紫禁城年一见如故
监制丨李浙
视频主编丨王元策划丨孙颖
编导丨殷丽莎摄像丨赵宏宇王昱晧
采访丨孙颖杨瑜婷
编辑丨杨瑜婷校对丨高少卓
?央视新闻点“在看”,
祝福紫禁城建成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