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誰最中國」
紫禁城,今年六百岁了。
六百年前的月亮,如今如旧地照着。六百年后的紫禁城,历尽时光的打磨,也沉淀下无数的梦与故事。
六百年间,紫禁城像一个庞大的计时器,见证着风雨晴晦、日升月落、王朝兴灭,也刻录着历史烟云,指涉着当下与往昔。
当我们走进紫禁城,从一个宫殿,走向另一个宫殿,那些已逝的时间,又叠加在一起,共同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它们缓缓地,流过每一个平静似水的日常,又汹涌着,酝酿于讳莫如深的暗流与巨浪。
六百年的风云,在这座城里轮番上演。而这座城,有着许多一如既往的守护者:宫墙是,角楼是,护城河是,大殿前的铜狮是,翘檐上的神兽是,天上的明月也是……
待夜幕四合时候,紫禁城又将孤独地咀嚼着往事。而今晚的月亮,会照出一袭更幽邃的影子,也会撩拨开绵长的思绪,一夕千念,牵扯无尽……
故宫,意为过去的宫。改名之前,它叫紫禁城。
古星垣学有“紫微正中”之说,援引在世间,为皇帝居所,不许平民越雷池,故名“紫禁城”。
虽不复汉唐时代的气魄,但在今天的世界上,也没有一座宫殿,比紫禁城更名副其实。论面积,它是法国卢浮宫的四倍,是俄罗斯冬宫的九倍,是英国白金汉宫的十倍……
巨大的体量,隐喻着权力意志。匍匐在地,曾是人们与它对话的方式。在君临天下的时代里,这里的喜怒哀乐,操纵着举国上下的心情。在乾纲独断的体制下,这里的举手投足,牵动着四面八方的神经。
今天来到这巨大的宫城中,人们惊叹于它的壮丽恢弘,却也可能像一个没带地图的游梦者,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路途。紫禁啊,紫禁,多少年过去了,那种统摄身心的神秘力量,似乎仍在这里蓄积着。
这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城。
蓝天白云下,红墙黄瓦,流光溢彩,宫墙殿宇,层层叠叠。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之间,点缀着假山怪树、奇花异草,不愧人间天宫所在。
观之如一幅书画:一座座巍峨的宫殿,衬着楼台廊道、园囿林水,有工笔细描的梁枋彩画,也有挥洒写意的琉璃飞檐,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深浅疏密,无不相宜。
赏之又如一曲音乐: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演奏主旋律,分列东西路的十二宫弹奏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迅疾,时而平缓,流动着,交响着,抑扬顿挫,各得其妙。
这又是一座秩序森严的城。
今天的游客,在宫里四处游走,多少仍被调遣在空间的法则里。而在更久远的年代,那些法则,附着着礼制教条,限定着这里的人每一次行走坐卧。正是“家国一体”,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在此被纳入一个完整有序的网络。
这也是一座背负深重的城。
宫中的一砖一瓦、一桥一石、一花一草,仿佛都被赋予了皇权的神圣。每一处宫室,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每一扇朱红大门背后,都有一个探不到底的世界。宫门深处,无尽地延伸,曾有多少尊荣或是重负,从此穿过,走进神秘莫测的命运。
或许,这曾是一座热闹的城。
很久以前,一大清早,文武百官就要前来上朝,奔走往复的人群,让空旷的甬道和广场热络起来。后宫、御花园里,小主、宫女们曾在这里赏花弄草,嬉笑打闹。空荡的大戏台,似乎仍回响着昔日的喧天鼓乐、掌声与喝彩。
然而,这也是一座孤独的城。
悠悠皇宫,曾被成为“大内”。皇亲贵戚,住在深宫高墙里,不会被外人窥探。他们出宫不易,外人进宫更难。君王也有人之常情,宫中也过着民俗节日,却终难与民同乐。春去秋来,韶华易逝。看似恢弘壮阔的宫城,纠缠在复杂的关系网里,却也是狭小拘谨的。人间总有团圆时,而在宫里,却永远锁着孤寂的人。
我喜欢在有月亮的夜晚,不远不近地看着这座城,看它被波光粼粼的护城河环绕着,像一个漂浮的岛屿,寂静而孤远。
其实我并不担心它会远去。反而,你越是了解这六百年的故事,就越是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接近。没有什么地方,比故宫更了解世间的兴衰与冷暖、人生的荣光与无奈,更能测量心灵与岁月的距离。
博尔赫斯写过一篇《皇宫的寓言》,描绘了一个仿佛被施了魔法的地方:“好像世上除了花园、流水、亭台楼阁和光辉灿烂的形态,便没有别的可能了。”
虽然博尔赫斯远在拉丁美洲,但我有理由猜测,他受到了紫禁城的启发。所以,那首写皇宫的诗里会包含着:“每一件精美的瓷器和瓷器上的每一个图案,每一个暮色和晨曦,以及远古以来在里面居住的各色凡人、神灵和真龙的每一个光辉时代的每一个祸福时刻。”
在《皇宫的寓言》里,皇帝非常害怕诗人,因为诗人似乎掌握了天机,写一首诗便可以皇宫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在现实里,消失的不是皇宫,而是皇帝本人。
一人之幸,终非全国之福。百多年前,血色残阳下,紫禁城曾茫然错愕,四门洞开时,也曾欲哭无泪。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终于迷失在了自己的皇宫里。
直到九十五年前,也是在十月,从紫禁城改名为故宫的那一天起,历史便永远地翻过了一页。
从皇家宫殿,变为国有资产,从私藏,到民享,当紫禁城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普通人也终于可以到故宫里看看,曾经的九五之尊如何生活,也得以欣赏原先高高在上的稀世珍品,那是属于整个国家的历史财富、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藏有文物一百八十余万件(套),其中包括书画、瓷器、青铜器等人间杰作,也不乏金银、玉石、珍珠、珊瑚等自然奇珍。
一顶凤冠,可以让我们看到明万历时期奢靡的风尚,还有边疆的动荡;一件法螺,让我们看到六世班禅与乾隆皇帝的风云际会;一件面簪,让我们看到道光朝一名后宫妃子的悲惨境遇;几件珊瑚盆景,让我们看到清代文人的雅趣、珊瑚贸易的繁盛;一件石鼓,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千年的传承、文脉的延续……
珍宝的故事,也是故宫的故事。故宫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时光肆意地流转。黄河的水清了又浊,柏油马路替下了青石甬道,玻璃幕墙换掉了木棂灰瓦……历史步履匆匆,我们被推着向前,没有留下太多时间去回味。
但是,故宫仿佛躲在历史的时光里,拥着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守望着俗尘之外的蓬莱之境,迎接着川流不息、前来瞻仰的人。那些重复或不重复的面孔,都将构成历史的新细节。
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年轻人会变老,老人将要离开……然而,故宫还在那里,珍宝还在那里,它们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
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故宫永远都有新生。
今天的故宫,依然威武肃穆,却不再宫禁森严,依然引人敬畏,却令人流连忘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在历史纵坐标与世界横坐标的交叉点上,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
走进故宫,透过六百年的历史时空,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风景。有人看见了建筑,有人看见了历史,有人看见了文物……我们不妨让自己的视角变化多端起来,去重新发现它的前世今生,从每个细节里,重新撷取它的魅力。
历史上,认识故宫的不同方式,折射着不同的社会观念。
最后一个皇帝被驱逐出故宫的时候,故宫曾被视为帝制最后的希望和堡垒,被一部分人推崇迷恋的同时,也被另一部分人当作封建糟粕来批判。
如今,作为为公共服务的博物馆,故宫又承担起维系历史、传承文化的功能,也建构着开放、平等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新媒体时代,故宫甚至还有了萌萌的表情,把厚重的历史转译成新颖的流行。
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嬗变,而故宫就在那里,见证着人间的沧海桑田,也映射着我们的心灵所需。
在偌大的故宫面前,我们都像一粒沙子。但是这庞大的城池,终究没有把我们湮没。在这个露天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过客,每个人又都是参演者。历史不断在这里闪回,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更加清晰响亮,亦不断有余音回荡。
今天,我们站在六百年的节点上,六百年的往迹历历于眼前。故宫,始终承载着中国的时代,有过波澜壮阔,也有黯然失色;有过精彩纷呈,也有物是人非。我们还将继续对故宫做着解读与想象。而故宫,也将继续守望一个国家的命运,折射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灵魂。
夜色降临,蹲守在宫殿飞檐上的脊兽,又在回忆着哪段故事,对哪个人望眼欲穿?庞大的故宫,铺排着,绵延着,深邃而不可捉摸。不知多少思绪,升腾出了这一轮明月,再去抚慰下一个六百年?
编辑丨丘畔
摄影
?华楠
-参考资料-
《紫禁城随想》段勇
《故宮珍宝》紫禁城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进入)??推荐阅读????了不起的樣式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