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好像成了一个数字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时间对现代人说,似乎变成了一个冰冷的数值。
在城市生活,我们对时间、外界的感知变得越来越迟钝,树木好像只有茂盛与枯萎两种形态,气候好像只有冷和热两种状态。
《故宫日历》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坚持用传统的方式标记时间。
它以生肖作为主题线索,赏用兼宜,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温度以及自然的亲切:一面有年、月、周、日(含农历)及节日、节气、七十二候等内容,另一面图集为故宫藏品,同时配备文物索引功能。
“惊蛰”“立春”“东风解冻”,这些词源自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看着《故宫日历》上的这些词汇,我仿佛能感受当时的天气,树木的生长情况,动物的运动轨迹,时间好像“活”了。
这种认知时间的方式,应该被现代人重视。
让时间活过来的日历
年8月23日,故宫博物院发布年《故宫日历》,以“福牛贺新岁、丰年禾黍香”为主题。
年,是农历辛丑年,生肖牛。作为被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象征着农耕文明的“牛”,总能唤起我们对前人遥远绵长的回忆以及田园生活的向往。
年版《故宫日历》选取故宫馆藏的历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来的与我国农耕文化相关的文物藏品,以月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分别展现了“牛迎丰年”“春来牛肥”“吉牛纳福”等丰富内容。而月与月之间,又有紧密的编排联系。
1~3月以历史为序展示不同时期的牛文物首月“牛迎丰年”选取以五牛图为代表的威武丑牛。五头牛一字排开,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俯首吃草,有的回首舐舌,有的翘首前仰,有的缓步前行,有的在树边蹭痒。
二月“春来牛肥”,囊括青玉卧牛、黄杨木雕卧牛、铜鎏金牛长方座钟;
青玉卧牛
三月“吉牛纳福”讲述作为礼器的牛,包括商代青铜三足双耳鼎中的牛头图案、汉代作为饰片的铜鎏金牛头、明弘治年间描金牛纹宫廷祭祀用器等珍贵“牛型”藏品。由此可见,古人对牛的崇敬之情。
汉·铜鎏金牛头
4~6月
为春耕时节
展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
的耕织图
选取清代制墨名家曹素功制耕织图诗墨,胤禛耕织图册,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展现古代皇帝对农桑的重视。
其中,胤禛耕织图册,是胤禛为皇子时请画师绘制的,描绘胤禛及其福晋耕种、纺织的情景。该图册诗书画达到完美统一,细腻精致地将农家耕织的细碎之事逐一解读。
7月
表现稻熟仓满的收获场景
选取陶持锸农作男俑、持簸箕女俑、青花农耕图碗、掐丝珐琅农家图挂屏、蓝地万寿山风景栽绒壁毯等珍贵文物,展现农民丰衣足食的喜悦场景,以及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陶持锸农作男俑
8月
契合七夕节
展现与神话传说、民俗故事有关
的神牛、仙牛
选取紫檀木边架绣袁瑛画七夕图围屏、顾绣白描十六应真图册之一、雪青缎绣平金双喜字花蝶纹织女衣等刺绣作品,展现古人高超的纺织技术,以及对牛的敬重之情。
雪青缎绣平金双喜字花蝶纹织女衣
遴选以古代先贤老子及其坐骑青牛为主角创作的书画作品、陶瓷作品、竹根雕作品,诠释牛及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清·竹根雕老子骑牛
9~10月
展现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
表现牧牛生活趣味的文物
明朝的澄泥牧牛砚以及清朝的象牙雕渔樵耕牧图笔筒、画珐琅双牛图桌屏等文物悉数登场,牛与文人雅士的文房四宝紧密关联,体现古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牛的喜爱之情。
清·象牙雕渔樵耕牧图笔筒
11~12月
展现书画作品中的牛
中国的田园诗、山水画出了名的意境深远,而牛作为田园、山水之间的必不可少的生物,自然经常出现在名家的丹青之中。在这些作品中,牛俨然成为画卷中一种意象,代表着田园牧歌式的悠然与丰衣足食的欢愉。
清·农家故事图册之一
穿越历史长河,再度走来
《故宫日历》诞生于民国。
为了向民众介绍故宫藏品,推动文化传播,年至年,《故宫日历》连续出版,每年一册,风靡一时。民国不少有名的文人、学者,如梁实秋、俞平伯将其奉为社交用品,赠与他人作为礼物。
之后,由于战乱,《故宫日历》戛然而止,停止出版。
年末,故宫出版社以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恢复出版《故宫日历》,古朴隽永的碑拓集字,耳目一新的内容编排、版式设计,再度取得读者认可,至今已累计发行万册。
《故宫日历》记录着时间,也被时间所记录。
翻阅《故宫日历》,过去、现在、未来,在这本厚重的小红书中交织。时间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应该是鲜活的,有温度的。很多年后,当你回忆起生命中的某一刻,你应该像这样描述:白露,鸿雁来,天气转凉,我最好的朋友远道而来,赴我们一面之约。
点击图片,59元抢购▼▼▼本期内容为广告撰文|朱门设计|维尼点亮“在看”、“点赞”
打开时间的新方式,你Get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