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知道台北故宫有一套《四库全书》,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国家图书馆的那一套才是集原书架、原书函、原书册为一体的最完美版本。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写,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所以叫“四库”;选入书籍多种,内容包罗万象,所以叫“全书”。这套书的名气实在太大,想必大家早已有所耳闻,小拙就拣些不太引人注意的事情说说。
“经史子集”四大分类按照“绿红蓝灰”四种颜色装帧封面,暗含春夏秋冬的意思。
首先,一套《四库全书》有8亿字之多,全靠手工抄录,相当辛苦,那为什么不用印刷的方法呢?这是因为这套书规模太大,复制数量又极少,只抄写了七套,所以制版印刷的成本远远高于手工抄录。
《四库全书》有三套半流传到现在,除国图的一套外,原藏北京故宫文渊阁的那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原藏沈阳故宫文溯阁的那套现存甘肃省图书馆,而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仅存一部分,由浙江省图书馆保管。原藏于圆明园、镇江、扬州的三套不幸毁于战火,只有零星书卷存世。
国图《四库全书》书库,书函和书架都是清代原物。
其次,国图这套《四库全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整体调运自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总共册书籍、个收纳书籍的书函、个盛放书函的书架统统是清代原物,包装用的丝带、铜环也都是旧物,存世《四库全书》中保存如此完整的仅此一套。
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珍贵之处在于校勘质量高。乾隆曾亲自参加校阅,纪晓岚则校对过三次之多。台北文渊阁版和兰州文溯阁版曾出现零星散佚的情况,都依据文津阁版进行了补抄,散失大半的杭州文澜阁版更是抄录了大量文津阁版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名气很大,遭受的非议也多。比如有人认为乾隆皇帝下令对书的内容进行删改,甚至将有些书完全毁掉,共有多种书遭受劫难,与《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总数相当,给人一种“收一半,毁一半”的错觉。
事实上,被毁书籍大多出自明末清初,思想上与清王朝相抵触,距离乾隆的时代较近,既有精品也有糟粕,而收入《四库全书》的种书籍乃历代精华,其总体质量非禁毁书籍能比,所以《四库全书》是功大于过的。
《四库全书》还有一大历史贡献——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录出种在清代就已失传的文献。
《永乐大典》的名气和《四库全书》一样大,也是一部鸿篇巨制,大家恐怕也早有耳闻。小拙只说一个小细节:你知道两者的本质区别吗?
《四库全书》是一部“丛书”,也就是把许多主题相似的书籍捆绑在一起,每本书依然保持自身独立性。这和我们今天使用的“丛书”概念是一样的。
《永乐大典》则是一部“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一种图书摘编方式,有点像编字典,就是将许多书籍中有关同一主题的词句抄录在一起,至于和主题无关的其他内容就不摘录了。
比如下图的《永乐大典》第卷收录了关于“湖”这一主题的内容,首先是与湖有关的“诗文”,抄录了宋代《黄氏日抄》中的《湖山一览》一文,然后是《家则堂先生瀛洲(州)集》一篇与湖有关的文章。至于《黄氏日抄》和《家则堂先生瀛州集》收录的其他文章,可能放在了《永乐大典》其他卷册里。
《家则堂先生瀛洲集》是南宋理学家家铉翁的著作,到清代已经失传了。于是《四库全书》的编者把《永乐大典》中与这本书有关的只字片语收集起来,“复原”了《家则堂先生瀛洲集》一书,并收录在《四库全书》当中。这对保存我国古代文献是一大贡献。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只抄录了一套,共册,约3.7亿字,摘录了七八千种书籍的内容。明朝嘉靖皇帝下令誊写了一套,然后永乐那一套就莫名消失了。
到清乾隆年间,嘉靖本《永乐大典》尚存册,后大多毁于偷盗和战火。如今全球仅存余册,其中册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这是国家典籍博物馆善本古籍展厅正在展出的四本《四库全书》,放在前方展柜里的是三本《永乐大典》。
“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